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詩詞里蟋蟀鳴(尹文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古詩詞里蟋蟀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詩詞里蟋蟀鳴》中國當代作家尹文策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詩詞里蟋蟀鳴

又是一年秋日到,又聞秋夜蟋蟀鳴。蟋蟀,又稱促織、鳴蛩、土渣等,俗名「蛐蛐」,曾是無數騷人墨客吟詠的題材。

關於蟋蟀的記錄,最早始於《詩經》。在《詩經·唐風》中,就有《蟋蟀》篇,曰「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等,其詩以蟋蟀起興,感嘆歲月飛逝,讓人為之動容。《詩經·豳風·七月》則詳細敘述了蟋蟀的這一物候特徵:「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古人認為養蟋蟀是一種陶冶情趣怡養性情的有益活動,「聽其鳴,可以忘倦;觀其斗,可以怡情」,因此古人把養菊與鬥蟋蟀二事稱為「雅戲」。

蟋蟀鳴聲悅耳,有「田園歌星」之稱。人們對蟋蟀最早的興趣,是聽蟲鳴。如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唐代杜甫也寫過一首《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床下來相親。」白居易則說:「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宋人陸游詠道:「萬物各有時,蟋蟀以秋鳴」。

秋風起,蟋蟀鳴。在蟋蟀一聲聲的輕吟淺唱中,涼風四起,秋意漸濃,聞之令人生悲,常引起古人各種哀思之情。《古詩十九首》之十二:「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侷促。」在天涼歲暮時節,聽着蟋蟀的鳴叫,最易引起對時光飛逝的傷感。賈島的《客思》:「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着旅人心。獨言獨語月明里,驚覺眠童與宿禽」,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遊子深深的離愁別緒。岳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夜靜月明,寒蛩驚夢,在這個特定的場景,岳飛壯志難酬失落、無奈和惆悵都融入了這秋夜蟋蟀的悲吟之中,顯得曲折委婉,因此成了千百年來「壯懷蘊藉」的名篇。

史上玩蟋蟀最有影響者,當屬南宋官拜宰相的賈似道、明朝君臨天下的宣宗朱瞻基。賈似道弄權禍國之餘,專攻雕蟲並撰《促織經》成書一部,故世稱蟋蟀宰相;朱瞻基坐擁大明江山,卻也為王塵之土上一蟲芥折腰。蒲松齡《促織》:「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民間以捉蟋蟀交官差,百姓苦不堪言。呂毖《明朝小史》記:「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自唐代開始,還有人以鬥蟋蟀的方式進行豪賭,一擲千金。歷朝歷代為養蟋蟀鬥蟋蟀傾家蕩產者有之,投河懸樑自盡者有之,荒廢學業玩物喪志者更不計其數。北宋王安石寫有《促織》詩:「金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苟絲。」統治者沉湎於鬥蟋蟀,與百姓的一絲不存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貧家的同情、對富家的憤慨,令人黯然神傷,感慨萬分。

[1]

作者簡介

尹文策,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