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变叶榕 | |
---|---|
图片来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522051&sid=6735782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变叶榕 汉语拼音:Biàn Yè Rónɡ |
变叶榕,中药名。为桑科植物变叶榕FicusvariolosaLindl.exBenth.的根。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催乳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胃痛,疖肿,跌打损伤,乳汁不下。[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变叶榕
拼音名:Biàn Yè Rónɡ
别名:金不换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Variolosa Lindl.ex Benth.
出处
始载于《广州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变叶榕的根。
采收和储藏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3-10m。小枝节间短,节上有环状突起的托叶遗痕。叶互生;叶柄长6-10mm;托叶长三角形,长约8mm;叶片薄革质,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4-12cm,宽1.5-4cm,先瑞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线微背卷;基脉3条,侧脉6-10对,与中脉见成直角展出。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球形,直径10-12mm,红色,有小瘤体,顶端苞片脐状突起,基生苞片3,卵状三角形,基部合生;总花梗长4-8mm;雄花、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4;雄蕊2-3,花药长于花丝;瘿花花被片5-6,舟状,花柱侧生;雌花着生于另一株花序托内,花被片3-4。成熟隐花果(榕果)红色,内有卵形瘦果,花柱侧生。花期6-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平原或低海拔的山地、丘陵及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0.8-2cm。表面深棕色,有横向皮孔,栓皮易脱落,露出淡红棕色的皮部。质硬,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棕色,具细密同心环纹。气微,味淡。
性味
味微苦;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催乳。主风湿痹痛;胃痛;疖肿;跌打损伤;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浸酒擦。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苦,辛,性温。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能。用于风湿性关节痛。腰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暑发痧、催乳、疖肿及跌打损伤。[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