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卵形鲳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卵形鲳鲹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卵形鲳鲹(学名:Trachinotus ovatus)是鲹科、鲳鲹属鱼类。体高而侧扁;尾柄细短,侧扁。头小,高大于长,枕骨嵴明显。吻钝,前端几截形, 吻长大于眼径。眼小,前位。脂眼睑不发达。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口小,前下位,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微倾斜。前颌骨能伸缩。鳃孔大。前鳃盖骨和鳃盖骨后缘光滑。鳃盖条7。头部除眼后部有鳞外,余均裸露;体和胸部鳞片多少埋于皮下。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呈波状,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第十鳍条的下方。侧线上无棱鳞,仅有感觉管。第一背鳍具一向前平卧棘(成鱼则埋于皮下)和6短棘,幼鱼棘间有膜相连,成鱼的膜渐退化,成为游离棘;第二背鳍基底长,前部鳍条延长呈镰状。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 同形,前方有2短棘。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分叉。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点,奇鳍边缘淡黑色。

简介

卵形鲳鲹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在幼鱼阶段,每年春节后常栖息在河口海湾,群聚性较强,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为肉食性鱼类,仔、稚鱼摄食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以桡足类幼体为主;稚、幼鱼取食水蚤、多毛类、小型双壳类和端足类;幼、成鱼以端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蟹类幼体和小虾、小鱼等为食。分布于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热带和温带的海域。随着卵形鲳鲹在中国台湾人工繁殖的成功(林烈堂1989),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始进行海水池塘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卵形鲳鲹海水网箱和池塘养殖。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深圳、湛江、饶平、茂名等地于相继开展卵形鲳鲹人工繁育并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

评价

卵形鲳鲹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在幼鱼阶段,每年春节后常栖息在河口海湾,群聚性较强,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其适温范围为16~36℃,生长的最适水温为 22~28℃,该鱼属广盐性鱼类,适盐范围3~33‰,盐度20‰以下生长快速,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长较慢。该鱼耐低温能力差,昼夜不停地快速游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其越冬期。通常当水温下降至16℃以下时,卵形鲳鲹停止摄食,存活的最低临界温度为14℃,2天的14℃以下温度累积出现死亡。该鱼的最低临界溶氧量为2.5毫克/升,主要是活跃的游泳行为导致。它抗病力强,由混养其他鱼种中发现,如石斑鱼因车轮虫、白点病、皮肤溃疡症,以及黑鲷、黄鳍鲷因鳃病等已大量死亡,而卵形鲳鲹还是正常活泼不受影响。该鱼搬运容易,由养殖池网捕移入水泥池或网箱时,鱼的鳞片不易脱落,不易受伤,耐力极强。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稚、幼鱼不会自相残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