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星激光通信總體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星激光通信總體技術》,程洪瑋等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是由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與1930年創建的龍門聯合書局於1954年8月合併成立的;目前公司年出版新書3000多種,期刊500多種,形成了以科學(S)、技術(T)、醫學(M)、教育(E)、人文社科(H)[1]為主要出版領域的業務架構[2]

內容簡介

《衛星激光通信總體技術》共10章。第1章為緒論,主要闡述衛星通信技術現狀,衛星激光通信的特點、性能、研究意義與應用潛力;第⒉章重點歸納及總結國外衛星激光通信發展歷程,以及衛星激光通信國內外發展現狀及趨勢;第3章重點闡述天基信息系統傳輸需求分析;第4章重點對衛星激光通信系統組成、種類、特殊設計進行闡述;第5章分析衛星激光通信系統外界約束環境;第6章在第5章的基礎上重點講述鏈路特性中捕獲鏈路和跟蹤鏈路功率分析;第7章主要闡述衛星激光通信系統指標體系;第8章介紹衛星激光通信有效載荷各個分系統;第9章介紹激光通信有效載荷與衛星平台適配技術;第10章介紹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環境及環境適應性技術。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衛星通信技術現狀 1

1.1.1 衛星通信的特點 1

1.1.2 衛星射頻通信現狀 2

1.2 激光通信與微波通信性能對比 3

1.3 衛星激光通信的特點 5

1.3.1 衛星激光通信的優點 5

1.3.2 衛星激光通信的不足 6

1.4 衛星激光通信應用潛力 7

1.4.1 天基骨幹網寬帶中繼 7

1.4.2 高速率軍用保密通信 7

1.4.3 天地一體化網絡重要組成 8

第 2 章 衛星激光通信的發展現狀 9

2.1 國外衛星激光通信發展歷程 9

2.1.1 GEO 衛星-地面首次激光通信在軌試驗 9

2.1.2 GEO 衛星-SPOT 衛星在軌激光通信試驗 10

2.1.3 GEO 衛星-OICETS 衛星雙向激光通信在軌試驗 10

2.1.4 LEO 衛星與地面間在軌通信試驗 12

2.1.5 GEO 衛星與飛機間激光通信在軌試驗 12

2.1.6 LEO-LEO 相干激光通信在軌試驗 13

2.1.7 飛機與飛機間激光通信飛行試驗 14

2.1.8 月球-地面激光通信試驗 14

2.2 空間激光通信系統的發展規劃 15

2.2.1 中繼衛星激光通信發展規劃 15

2.2.2 小衛星激光通信發展規劃 16

2.2.3 深空激光通信發展規劃 17

2.3 主要發展趨勢 18

2.3.1 研究階段從試驗階段向應用階段轉化 18

2.3.2 研究重點從快速捕跟向高速率通信轉移 18

2.3.3 應用領域從星際鏈路向廣域立體空間拓展 18

2.3.4 應用模式從點對點鏈路通信向鏈路組網探索 18

2.3.5 系統功能從單一通信向複合攻關融合 18

2.4 激光通信國內發展現狀 19

第 3 章 天基信息系統對衛星激光通信的需求分析 20

3.1 天基信息系統傳輸需求分析 20

3.1.1 高速率空間信息傳輸的迫切需要 20

3.1.2 天地一體化高速信息網的構建需要 21

3.1.3 激光通信是未來空間通信發展趨勢 22

3.2 信息直接下傳的局限性 23

3.3 中繼衛星對天基信息系統性能的改善 24

3.3.1 增加連續可通信時間 24

3.3.2 拓展用戶星覆蓋範圍 24

3.3.3 提高數據傳輸時效性 25

第 4 章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 26

4.1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組成 26

4.1.1 空間段 26

4.1.2 地面段 28

4.2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工作模式 28

4.3 中繼衛星激光通信載荷子系統 29

4.3.1 中繼衛星屬性與布局 29

4.3.2 中繼通信衛星的特點和種類 30

4.3.3 中繼通信衛星激光通信載荷設計特殊性 33

4.4 LEO 衛星激光通信子系統 33

4.4.1 LEO 衛星特點 33

4.4.2 LEO 衛星平台種類 34

4.4.3 LEO 衛星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特殊設計 36

4.5 航空/臨近空間激光通信子系統 37

4.5.1 航空/臨近空間平台特點 37

4.5.2 航空/臨近空間激光通信載荷特點 39

4.5.3 航空/臨近空間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特殊設計 44

4.6 激光通信地面站 46

4.6.1 地面站選址原則 46

4.6.2 多址對星地可通率的改善 48

4.6.3 現已存在的主要地面站 49

4.6.4 激光通信地面站特殊設計 52

第 5 章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外界約束環境分析 71

5.1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特性分析 71

5.1.1 鏈路可視率分析 71

5.1.2 鏈路距離分析 72

5.1.3 鏈路視軸轉動範圍分析 72

5.1.4 太陽規避角分析 73

5.2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運動特性分析 77

5.2.1 相對運動角速度與角加速度 77

5.2.2 提前量角 79

5.2.3 多普勒頻移 82

5.3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信道特性分析 84

5.3.1 雲層對星地激光通信鏈路的影響 84

5.3.2 大氣散射平均衰減效應 90

5.3.3 大氣湍流閃爍效應 98

5.3.4 大氣湍流散斑效應 108

5.3.5 大氣信道對激光偏振特性的影響 111

5.3.6 大氣層光束偏折效應 114

5.3.7 大氣層對光束擴束效應 115

5.4 衛星激光通信鏈路背景光特性分析 117

5.4.1 天空背景光的種類 117

5.4.2 系統接收的背景光功率 121

5.4.3 背景光對空間激光通信系統的影響 123

第 6 章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鏈路特性分析 124

6.1 空間激光通信系統鏈路功率分析 124

6.1.1 通信鏈路功率分析 124

6.1.2 捕獲鏈路功率分析 126

6.1.3 跟蹤鏈路功率分析 127

6.2 不同鏈路激光通信系統鏈路分析 128

6.2.1 星際激光通信鏈路 129

6.2.2 星地激光通信鏈路 129

6.2.3 星空激光通信鏈路 129

6.2.4 空空/空地/地面激光通信鏈路 130

第 7 章 衛星激光通信系統指標體系 131

7.1 系統總體指標分析 131

7.1.1 *大通信距離 131

7.1.2 通信速率 133

7.1.3 通信誤碼率 133

7.1.4 全年可通率 133

7.2 捕獲性能指標分析 134

7.2.1 捕獲不確定區域 134

7.2.2 捕獲概率 135

7.2.3 捕獲時間 136

7.3 跟蹤性能指標分析 136

7.3.1 跟蹤視場 136

7.3.2 跟蹤帶寬 137

7.3.3 跟蹤精度 138

7.4 通信性能指標分析 140

7.4.1 通信靈敏度 140

7.4.2 通信速率 141

7.4.3 通信誤碼率 142

第 8 章 衛星激光通信有效載荷 144

8.1 衛星激光通信的系統組成與工作原理 144

8.2 通信分系統 144

8.2.1 通信體制 144

8.2.2 通信分系統組成 150

8.3 捕跟分系統 161

8.3.1 捕跟分系統策略 161

8.3.2 捕跟分系統組成 180

8.4 光學分系統 184

8.4.1 光學分系統類型 184

8.4.2 光學分系統構成 188

第 9 章 激光通信有效載荷與衛星平台適配技術 205

9.1 衛星姿態控制與檢測精度 205

9.1.1 衛星的姿態穩定控制方法與姿態控制精度 205

9.1.2 衛星姿態控制與檢測精度 207

9.1.3 衛星姿態對捕獲過程的影響 208

9.2 衛星平台寬譜振動 209

9.2.1 衛星振動特性分析 209

9.2.2 衛星平台振動來源及動力學耦合分析 210

9.2.3 衛星平台振動對跟蹤性能的影響 210

9.3 載荷結構的諧振頻率 210

9.4 載荷運動反作用力矩分析 211

9.5 載荷伺服機構鎖緊 214

9.6 載荷與衛星平台精密裝配 215

9.7 載荷熱控設計 216

9.7.1 熱控設計原則 217

9.7.2 熱控分析 217

9.7.3 熱控具體設計 219

9.8 載荷低功耗設計 220

9.9 載荷輕量化設計 220

9.9.1 系統總體優化設計 220

9.9.2 材料優化選取 220

9.9.3 結構輕量化設計 222

9.9.4 電子系統高集成度設計 222

第 10 章 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環境適應性技術 223

10.1 空間粒子輻射環境 223

10.1.1 空間粒子輻射類型 223

10.1.2 不同軌道空間的粒子輻射特性 223

10.1.3 輻射劑量與屏蔽層的關係 225

10.1.4 粒子輻射對激光通信載荷的影響 227

10.1.5 抗輻射加固技術 227

10.2 空間真空環境 229

10.2.1 空間真空環境描述 229

10.2.2 真空環境引起的冷焊效應 230

10.2.3 真空環境引起的放氣效應 230

10.3 空間太陽輻照環境 231

10.3.1 太陽輻照環境 231

10.3.2 太陽輻照環境對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的影響 231

10.4 空間原子氧環境 231

10.4.1 原子氧環境 231

10.4.2 原子氧環境對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的影響 232

10.4.3 原子氧防護技術 232

10.5 空間光污染環境 233

參考文獻 234

參考文獻

  1. 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三位一體,搜狐,2017-09-28
  2. 公司簡介,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