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牛備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千牛備身
千牛備身是一種高級禁衛武官,出現時間應該早於北魏宣武帝初年,與北魏鮮卑族的軍制習慣有關。《莊子·養生主》說:(庖丁)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千牛備身的名字是由千牛刀到千牛備身再到千牛衛,一步步演化來的。於是,有一種帝王隨身攜帶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莊子》,寓意"銳利可斬千牛"。後來,北朝北魏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高級禁衛武官,他們除了負責皇帝的安全,還掌執御刀"千牛刀",這種禁衛武官就是"千牛備身"。[1]
名稱由來
關於"千牛刀"的記載,較早可見於蕭子顯(蕭道成的孫子,約公元489至537年)《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高帝上:"玉夫(楊玉夫)與其黨陳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謀,於氈屋中取千牛刀殺蒼梧王(南朝宋"後廢帝"劉昱)"。此事同見於南朝梁元帝(公元508~554)《金樓子》卷二·箴戒篇二:"宋蒼梧王昱(劉昱)嘗飲酒醉於仁壽殿東阿氈幄中,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氈幄中,以千牛刀斬之"。說的是一場著名的宮廷政變:南朝宋領軍將軍蕭道成(後為南朝齊朝高帝)與南朝宋"後廢帝"劉昱的隨從楊玉夫(後為南朝齊朝尚書)、楊萬年等人暗中勾結,欲除皇帝劉昱。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楊玉夫和楊萬年潛入仁壽殿,乘劉昱熟睡如泥時,抽出劉昱放在枕頭邊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頭顱。後,蕭道成權攬朝綱,擁立新帝。兩年後,蕭道成建立南齊。[2]
後來,北朝北魏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高級禁衛武官,他們除了負責皇帝的安全,還掌執御刀"千牛刀",這種禁衛武官就是--"千牛備身"。
最初"千牛備身"出現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統領這些武官。後來,北魏孝明帝中期出現了"領左右",很可能就統領着"千牛備身"。再往後,歷朝歷代統領"千牛備身"的機構名稱不斷變化,在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稱"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改為"左右千牛衛"。
"千牛衛",正是因為它統領着禁衛武官"千牛備身"而得名。
機構沿革
"千牛備身"統領機構總示意圖:領左右府 -〉 左右領左右府 -〉左右備身府 -〉左右領左右府 -〉 左右千牛府 -〉左右奉宸衛 -〉左右千牛衛
"千牛備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朝。
"千牛備身"最遲出現於北魏宣武帝初年,與"武衛將軍"同為皇帝親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無所拘忌"。在機構上,可能與"直閣將軍"同隸屬於"領軍將軍"。
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領軍將軍元叉擅政,設"領左右"。 從東魏北齊制度推斷,在領左右出現以後,領左右與千牛備身可能是上下級關係,即千牛備身隸屬於領左右。
北魏末期之領左右及千牛備身可能還未完全制度化,在有關的職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確的規定。儘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領左右與千牛備身制度仍然對後代產生了重要影響,東魏北齊及隋朝皆繼承了這一制度,並根據新的形勢而加以調整。
東魏北齊
到了東魏北齊,"千牛備身"為"領軍府"下"領左右府"("領左右將軍")所統轄,但"領左右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領軍府"並不能控制"千牛備身"。
西魏北周
西魏"千牛備身",記載僅見於《周書》和《隋書》的幾處零星記載,只能說明其存在,無法獲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衛分為左右宮伯和左右武伯兩大系統,其中並沒有"千牛備身"的位置,但是《隋書》有三處列傳提到其傳主在北周擔任過"千牛備身",此處存疑。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設置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設有"左右領左右府",統"千牛備身"。開皇十八年,設左右備身府。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將十二府增改為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府或十六府(後人習慣上也稱十六衛)。 此時原"左右備身府"被改為左右驍衛,而"左右領左右府"則 被改為新"左右備身府",統"千牛備身"。
這一段歷史有點蹊蹺。
我們可以依據的史料是:《隋書》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開皇)十八年,置備身府"、"(大業三年)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又改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諸衛:"至隋煬帝,改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尋以左、右驍衛所領名豹騎,面又別置備身"。
這就產生了幾個疑問:
1.開皇十八年設置的"左右備身府",它究竟是什麼職能?統領"千牛備身"、"備身" 嗎?史無詳載,但似乎是如此。
2.如果猜測屬實,那麼同一時期的"左右領左右府"又是幹什麼的呢?難道兩府各統一部分"千牛備身"、"備身"?
3.大業三年(607),原"左右備身府"為什麼會被改為"左右驍衛"?如果它本統領着"千牛備身"、"備身",那麼這些武官後來的歸屬又是如何?直接劃撥到新"左右備身府"下不就得了?為什麼要"別置備身"?]
綜合《唐六典》、《舊唐書》和《通典》可知:千牛備身,龍朔中,改為左右奉裕;咸亨初復舊;垂拱二年,又改為左右奉裕;神龍元年復舊。
與此同時,貞觀中,(左右備身府)復為左右領左右府;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
盛唐之後,"府兵制"日趨瓦解,權力中心從"南衙"逐漸轉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衛"逐漸衰敗,變得徒有虛名,"左右千牛衛"、"千牛備身"當然不例外。禁衛責權皆落於北衙諸軍。
詳細資料暫缺。 "千牛備身"名號宋以後廢;"左右千牛衛"的"大將軍"、"上將軍"名號一直延續到宋遼金,但也僅僅是名號而已。
統領機構
主要武官名稱變遷總示意圖:
千牛備身 →千牛備身→千牛左右 →千牛備身 →左右奉裕→千牛備身 →左右奉裕 →千牛備身
左右備身 →備身左右 →司射左右→備身左右 → 備身左右 →備身左右 →備身左右→備身左右
無----→備身 -→ 無----→備身 -→ 備身 -→備身 -→備身 -→備身
無-----------------→主仗 → 備身→備身 -→備身 -→備身
東魏北齊領左右府。
領左右將軍一人(從第三品),領千牛備身(第六品下)。
又有左右備身正副都督、左右備身五職、左右備身員。
又有刀劍備身正副都督、刀劍備身五職、刀劍備身員。
又有備身正副督、備身五職員。
(左右備身、刀劍備身、備身等正都督為從四品上,副都督為從五品上)、
北齊一代還存在領左右大將軍,詳細資料暫缺。
隋左右領左右府。
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掌侍衛左右,供御兵仗。
領千牛備身十二人,掌執千牛刀;備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備身六十人,掌宿衛侍從。(千牛備身、備身左右,正六品;備身,從八品上)
大業三年(607),煬帝改左右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
各有備身郎將一人。又各有直齋二人輔佐郎將,並正四品,掌侍衛左右。
郎將、直齋統領着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並正六品。千牛掌執千牛刀宿衛,司射掌供御弓箭。
置長史,正六品;改兵曹為司兵、胄曹為司鎧,則有錄事,司兵、倉、鎧參軍等員,並正八品。 有折衝郎將,各三人,正四品,掌領"驍果"。又各置果毅郎將三人輔佐折衝郎將,從四品。
在軍府的設置上,設置左、右雄武府(相當於各地的"鷹揚府"),各設雄武郎將用來統領"驍果"。左、右雄武府,以武勇郎將為副長官,待遇品秩與鷹揚、鷹擊相同。又設置了司兵、司騎二局,並置參軍事。
[注:此處的"驍果",就是隋朝歷史上著名的"驍果軍",本歸左右備身府統領。後,隋煬帝重用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左、右備身府所轄的驍果衛士一萬多人交給他統領,駐守江都東城,警衛江都宮。後來就有了後面發生的事情...]
大唐貞觀中,復為左右領左右府。
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
龍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
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
左右千牛衛,將軍各一人(唐六典、通典的說法,可信),從三品;中郎將各二人,正四品下。神龍二年(通典說法;唐會要則說是"神龍元年二月十九日置"),各置大將軍一人,正三品。
千牛備身各十二人(龍朔中,改為左右奉裕。咸亨初復舊。垂拱二年,又改為奉裕。神龍元年復舊);
備身左右各十二人;
備身一百人;
主仗一百五十人。
(大唐改千牛左右曰千牛備身,初置備身、主仗。)
屬官: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
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下.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
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下;
職責:
左、右千牛衛大將軍、將軍之職,掌宮殿侍衛及供御之儀仗,而總其曹務/總判衛事,將軍副之。中郎將通判衛事,掌供奉侍衛,以貳將軍及諸曹之務。
左、右千牛備身掌執御刀宿衛侍從。皆以高蔭子弟年少姿容美麗者補之,花鈿繡服,衣綠執象,為貴胄起家之良選。
備身左右,執御刀弓箭宿衛侍省。
備身,掌宿衛侍從。
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執弓箭以宿衛,主仗守戎服器物。
凡受朝之日,則領備身左右升殿,而侍列於御座之左右。
若親射於射宮,則大將軍、將軍率其屬以從。
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考課賜會及祿秩之升降,同京職事官之制。
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大將軍、將軍率而領之,而中郎將佐其職。
凡侍奉,禁橫過座前者,禁對語及傾身與階下人語者,禁搖頭舉手以相招召者。若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受傳聲於階下不聞者,則中郎將宣告之。
長史掌判諸曹官吏之來務事。錄事參軍掌印發,勾檢稽失。余如左、右衛。
兵曹掌文、武官及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之簿書,及其勛階、考課、假使、祿俸事。
胄曹掌甲仗之事。
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
其當上日,執御刀、御弓矢之外,仍量備弓箭以入宿。
每月,主仗當上,則配其所職。若在行從,則兼騎曹之任。余同左、右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