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十八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八乡

图片来自epochtimes

十八乡(Shap Pat Heung)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是元朗市中心东面及南面乡村群的统称,本身由十八个乡村组成。十八乡与屏山厦村八乡锦田新田合称“元朗六乡”。唯经过多年发展,十八乡现在已增至27个原居民村及4个居民村,合共31个村围,故十八乡不是单指原有的十八个乡村而是地名。[1]

历史

大树下天后庙

元朗大树下天后庙始建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位于十八乡瓦窑头,由于庙宇处于一棵大榕树之下,因而得名。

昔日元朗河由上游的南坑流入后海湾,中段为高原地带,当中矗立一棵大树,大树四周为一片沼泽,西面是“蛋家湾”,东面则称为“蛋家埔”,附近渔民把船停泊在河边,并于大树下休憩。其后渔民更在这里修建一座天后庙,祈求风调雨顺、作业平安。沿河聚居的村民日渐增加,多个村庄先后成立,主要租用附近大宗族——锦田邓氏的田地耕种,并结成乡约,守望相助,“十八乡”也就逐渐成形。由于是杂姓佃农村落,没有统一的宗族祠堂,惟有合力扩建大树下天后庙,将其由渔民的庙宇变成农民的庙宇,为十八乡居民参拜天后的圣地,亦是当地凝聚团结的象征。

十八乡农民须定期向锦田邓氏交租,所交粮食以为单位。清朝广东藩司(即广东布政司)会向地主颁发标准规格的仓斗,以求计量单位统一。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邓氏地主以藩司颁发的仓斗已经坏烂为由,改用从前的旧斗来量收租谷。旧斗比新斗更大,而收租斗数不变,等于增加了租谷,引起佃农不满,故而连续两年拒绝交租;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邓氏带同仆人到十八乡追讨,更强行牵走牛、猪作抵偿,双方发生打斗,一名村民受伤而死,十八乡村民因而上控至广东巡抚。最终打死村民的凶手被判绞刑,官府更下令邓氏不准再用大斗加收田租。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广州府新安县知县在元朗竖立石碑记录诉讼内容和判决,此碑后来被放置在大树下天后庙内,而另一块相同的石碑则置于锦田邓氏所控制元朗旧墟大王古庙内。十八乡佃农明白联合起来便有实力抗衡地主压迫,此后村民便不断强化对天后娘娘的崇拜,以大树下天后庙为十八乡一个整体的信仰中心,团结各村。

发展

屏风楼

新鸿基地产发展位于鸡地YOHO Town是一项大型地产项目,整个发展项目于2003年开始,分为三期进行,第一期住宅于2004年6月入伙,而备受争议的第二期于2010年10月入伙。

港铁邻近新元朗中心元朗站南、北地盘,发展总楼面148.5万平方呎,连同YOHO Town第二及三期在内,周遭有超过廿幢的数十层高大厦,密度过高,产生屏风及热岛效应。两地盘包括一个10.66万平方呎的商场,以及6座住宅,南、北地盘各建3座,楼高由23至47层高不等,提供1,876伙,7成属于中小型单位。

相比2005年政府提出的方案,2014年新方案规模有所削减,减建三分一住宅座数,但区内居民和环保团体对方案仍不满意,其中黄屋村村民担心会造成屏风效应,破坏该村风水。但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却持相反意见,指出元朗区大部分村落都支持发展方案,认为能够增加房屋供应及善用土地。

元朗南

元朗南的北面连接元朗新市镇洪水桥新发展区,而西面、南面及东面则被山坡和大榄郊野公园及自然保育区北部包围。元朗南是元朗平原的一部分,元朗公路从中分隔开元朗南与元朗新市镇。近年来当地的土地已转变为荒废农地、露天贮物场、乡郊工业工场和仓库,夹杂一些乡村及其他居所,现有的住宅大多为低密度屋苑及原居民和非原居民乡郊居所,主要集中在沙井路唐人新村路及在大棠具发展潜力区的北部。

具发展潜力区占地约216公顷,位于元朗新市镇的南面及元朗公路、公庵路及大榄郊野公园之间,分别位于唐人新村及大棠一带,其中四成三是“棕土”,约81%为私人土地,其馀为政府土地。与大部分新界土地情况相若,大多为形不规则,业权复杂,有些更属“祖堂地”,而区内亦有些坟地。

经过初步技术评估和考虑公众意见和指导原则后,政府为元朗南具发展潜力区拟备初步发展大纲图,优化及善用具发展潜力区的土地发展潜力,整合露天贮物及乡郊工业用途;可容纳人口约80,200,并提供约26,100个房屋单位及10,900就业机会,预计最早可于2025年迁入。当局建议公私营房屋比维持六比四,元朗南拟设5个规划区:

  1. “都会生活区”邻近元朗新市镇的地区,提供中至高密度的住宅发展,将建5,000个私人及9,800个公共房屋单位,有约91,000平方米的商业楼面面积;
  2. “乐活生活区”位于大榄郊野公园边缘,作中低密度发展,将建9,700个公、私营房屋,另拟活化区内一段元朗明渠,成为区内特色景观;
  3. “花园城区”靠近元朗公路唐人新村一带现时已有住宅发展,故只作低密度发展,将建1,600个私人房屋;
  4. “田园地带”位于唐人新村南部,结合常耕农地,保留次生树林、河溪及其他自然景观,展现元朗的乡郊传统,提供如有机农耕、农墟及其他休闲康乐活动,并设观景单车径;
  5. “就业带”位于元朗公路旁,设有5公顷露天储物用地,区内亦有586,000平方米的乡郊工业楼面面积,提供就业。

当局同时建议研究引入环保交通系统,另拟建一条新路连接公奄路至元朗公路,穿越新发展区的不同地带,加强元朗南与周边的连系。

现时具发展潜力区内的原居民村如唐人新村,会划为住宅用途,村内约2,000名居民不受影响,而馀下的非原居民村,只有沙井村及天龙村获保留,涉及约100个构筑物。但十八乡乡事委员会主席梁福元表示公庵路旁的大发村等仍有数十户非原居民聚居,应获同等对待。

虽然政府将“保育常耕农地”列为整个计划的指导原则,保留唐人新村一带的农田。可是自2012年政府提出元朗南发展计划后,当地农友已面对地主加租、断租、农地被破坏等问题,而部分农田虽然划为“绿化用地”,但被人倾倒泥头,采用“先破坏后发展”的手段。而位于公奄路全香港唯一的发泡胶回收场亦不获续租。

著名地点

历史建筑

一级历史建筑
二级历史建筑

三级历史建筑

  • 会仙桥
  • 南坑村5号(南坑村
  • 大旗岭村26号(大旗岭村
  • 大旗岭村27号(大旗岭村)
  • 大旗岭村112号(大旗岭村)
  • 大旗岭村119号(大旗岭村)
  • 大旗岭村186、188号(大旗岭村)
  • 子养书室(大旗岭村)
  • 锦安庐(崇正新村)
  • 木桥头村围门(木桥头村)

  • 东头村观音古庙(东头村
  • 东头村天后古庙(东头村)
  • 福庆堂(神厅)(水蕉新村)
  • 福华书室(水蕉新村)
  • 俊华书室(水蕉新村)
  • 林氏宗祠(水蕉新村)
  • 振凤林公祠(水蕉新村)
  • 觉民书室(水蕉老围
  • 张氏宗祠(水蕉老围)
  • 田寮村神厅(田寮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