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福地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福地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中的易水河北岸,遗址的年代约为6500—8000年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建筑。2006年5月,北福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福地遗址的位置处于太行山附近的丘陵和平原之间,北福地遗址是华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在1985年,北福地遗址被发现的时候,立即受到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考古所发掘到的房屋遗迹、陶器和祭祀场等重要的文化遗物令到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学者提供了更多资料。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北福地遗址已形成史前村落。

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成拒马河流域考古队,调查发现了北福地遗址,并进行了试掘。

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北福地遗址进行了发掘。

2003年至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北福地遗址进行了连续2个年度的正式发掘[1]

遗址特点

北福地遗址,据地层关系划分为新石器时代第一、二、三期3个时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5-1米左右,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特征以直腹盆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均为夹砂夹云母陶,不见泥质陶,文化面貌与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遗存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燕山南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相对年代应大体相当,属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二期遗存(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700年),主要特征以釜、钵与支脚为典型陶器,除夹砂夹云母陶外,还有不少的泥质灰陶和红陶器,文化面貌与镇江营一期晚段,南杨庄一期等基本属同一类遗存,相对年代亦大体相当,略早于后岗一期文化,属前仰韶时代遗存。

北福地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三期遗存(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000年),未见完整的文化层堆积,主要文化特征以双耳壶、敛口钵等为典型陶器,文化面貌与雪山一期和镇江营三期遗存相似。

文物遗存

北福地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祭祀场等完整的房屋遗迹10余座,分布较为密集,平面布局排列有序,具有一定规律,其形制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形状分长方形、近方形和近圆形三种,室内地面中央存红烧土灶面,周围分布有柱洞;一期文化遗存中祭祀场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8.4米,其构造是直接挖建于生土之上,深20厘米。

出土遗物包括天然石块、石料、各种类型的石制品、陶器残片、陶刻面具作品、胡桃等500余件,其中有10余件刻陶假面具,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与真人面部基本相同,小的10厘米左右,面具图案有人面和兽面,兽面有猴、猪、猫科动物面,采用的雕刻技法有阳刻、阴刻、镂空三种技法相结合,陶刻面具具有写实性、象征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每种面具四周都有小穿孔,应为系戴时穿绳之用;其中1件大型石耜(石头犁头)[2],长46厘米,通体被磨光;出土少量玉器,主要有玉殃、玉匕两种器型。

研究价值

北福地遗址,地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北方、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夹缝交界地带,属于史前村落遗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发展和环境人地关系研究的个案标本,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是研究三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地域,解决了甲、乙两类遗存的关系问题,对研究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出土的刻陶假面具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术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