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皮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包袱皮兒》是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孫犁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今年國慶節,在石家莊紡紗廠工作的大女兒來看望我。她每年來天津一次,總是選擇這個不冷不熱的季節。她從小在老家,跟着奶奶和母親,學紡線織布,家裡沒有勞動力,她還要在田地里幹活,到街上的水井去擔水。十六歲的時候,跟我到天津,因為家裡人口多,我負擔重,把她送到紗廠。老家舊日的一套生活習慣,自從她母親去世以後,就只有她知道一些了。
她問我有什麼活兒沒有,幫我做一做。我說:「沒有活兒。
你長年在工廠不得休息,就在這裡休息幾天吧。」
可是她閒不住,悶得慌。新近有人給我買了兩把藤椅,天氣冷了,應該做個棉墊。我開開柜子給她找了些破布。我用的包袱皮兒,都是她母親的舊物,有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趕到小房子裡,她帶病用孩子們小時的衣服,拆毀縫成的。其中有一個白底紫花紋的,是過去日本的「人造絲」。
我問她:「你還記得這個包袱皮嗎?」
她說:「記得。爹,你太細了,很多東西還是舊的,過去很多年的。」
「不是細。是一種習慣。」我說,「東西沒有破到實在不能用,我就不願意把它扔掉。我鋪的褥子,還是你在老家紡的粗線,你母親織的呢!」
我找出了一條破褲和一件破襯衫,叫她去做椅墊,她拿到小女兒的家裡去做。小女兒說:「我這裡有的是新布,用那些破東西幹什麼?」
大女兒說:「咱爹叫用什麼,我就只能用什麼。」
那裡有縫紉機,很快她就把椅墊做好拿回來了。
夜晚,我照例睡不好覺。先是圍繞着那個日本「人造絲」包袱皮兒,想了很久:年輕時,我最喜愛書,妻最喜愛花布。那時鄉下販賣布頭的很多,都是大城市裁縫鋪的下腳料。有一次,去子文鎮趕集,我買了一部石印的小書,一棵石榴樹苗,還買了這塊日本人造絲的布頭,回家送給了妻子。
她很高興,說花色好看,但是不成材料,只能做包袱皮兒。她一直用着,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帶到天津,經過「文化大革命」,多次翻箱倒櫃地抄家,一直到她去世。她的遺物,死後變賣了一些,孩子們分用了一些。眼下就只有兩個包袱皮兒了。這一件雖是日本「人造絲」,當時都說不堅實耐用,經歷了整整五十年,它只有一點折裂,還是很完好的。
而喜愛它、使用它的人,亡去已經有十年了。
我艱難入睡,夢見我攜帶妻兒老小,正在奔波旅行。住在一家店房,街上忽然喊叫,發大水了。我望見村外無邊無際,滔滔的洪水。我跑到街上,又跑了回來,面對一家人發急,這樣就又醒來了。
清晨,我對女兒敘述了這個夢境。女兒安慰我說:「夢見水了好,夢見大水更好。」
我說:「現在,只有你還能知道一些我的生活經歷。」
1983年10月12日晨[1]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紀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等作品。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