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呐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呐鸥(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刘灿波,盐水港厅查亩营(今台南市柳营区)人,是一位日治时期的小说家及电影制片。曾为中华电影公司的制作部次长。

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其写作风格为现代主义路线,与施蛰存等有交往;代表作为《都市风景线》,描写都市男女的狂热迷乱,并借鉴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翻译作品为横光利一的小说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摄制的电影多属“软片”性质,大多已遗失;其亦引进称“影戏眼”的拍摄技巧。曾任汪精卫政府机关报纸《国民新闻》之社长一职。35岁时在上海被枪杀,据传是因卷入黑帮纠纷,也有传言是国民党特务所下手。

刘呐鸥作为日本统治时代下的台湾,没有像林献堂哪样强烈的家国情怀,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学、电影、女色与美食的唯美主义者,是时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没有太多国族认同或者说是超越国族认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记,现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1]。这本日记没有一天中断,提供了有关他家庭、嗜好、读书、创作和交往的珍贵线索,是了解这位大时代里不愿随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资料。据刘呐鸥在中央电影摄影厂任职的同事黄天佐说,刘呐鸥是一名语言天才,除了会讲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与他家乡的厦门话都应对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