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息(英語: Interest ),是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費,指貨幣持有者 (債權人) 因貸出貨幣或貨幣資本而從借款人 (債務人) 手中獲得的報酬。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和各種債券發生的利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利息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的轉化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
目錄
產生因素
延遲消費
當放款人把金錢借出,就等於延遲了對消費品的消費。根據時間偏好原則,消費者會偏好現時的商品多於未來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場會出現正利率。
預期的通脹
大部分經濟會出現通貨膨脹,代表一個數量的金錢,在未來可購買的商品會比現在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補償此段期間的損失。
代替性投資
放款人有選擇把金錢放在其他投資上。由於機會成本,放款人把金錢借出,等於放棄了其他投資的可能回報。借款人 需與其他投資競爭這筆資金。
投資風險
借款人隨時有破產、潛逃或欠債不還的風險,放款人需收取額外的金錢,以保證在出現這些情況下,仍可獲得補償。
流動性偏好
人會偏好其資金或資源可隨時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時間或金錢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對此的一種補償[1]。
借款利息
每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都要向銀行進行借款,借款利息如何記賬?
在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下,在進行短期借款,以短期借款為例,來進行一下借款利息的記帳。
市場作用
利息作為資金的使用價格在市場利息經濟運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影響企業行為的功能
利息作為企業的資金占用成本已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企業為降低成本、增進效益,就要千方百計減少資金占壓量,同時在籌資過程中對各種資金籌集方式進行成本比較。全社會的企業若將利息支出的節約作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那麼,經濟成長的效率也肯定會提高。
影響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功能
在中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比率日益加大的條件下,出現了資產選擇行為,金融工具的增多為居民的資產選擇行為提供了客觀基礎,而利息收入則是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主要誘因。居民部門重視利息收入並自發地產生資產選擇行為,無論對宏觀經濟調控還是對微觀基礎的重新構造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高儲蓄率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特徵,這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誘因下做出的種種資產選擇行為又為實現各項宏觀調控做出了貢獻。
影響政府行為的功能
由於利息收入與全社會的赤字部門和盈餘部門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政府也能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槓桿對經濟 運行實施調節。例如:中央銀行若採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貨幣就會更多地流向資本市場,當提高利率時,貨幣就會從資本市場流出。如果政府用信用手段籌集資金,可以用高於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來發行國債,將民間的貨幣資金吸收到政府手中,用於各項財政支出[2]。
視頻
利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利息出現的原因:延遲消費、通脹預期、投資風險、流動性偏好、代替性投資,多空道
- ↑ 利息稅,中國經濟網,200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