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作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分解作用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1]》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名词解释
分解作用是使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它由多种生物共同完成。
分解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机械作用阶段: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动植物遗体被分解成为颗粒和碎屑,即碎裂。
2、生物异化作用阶段:腐生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把有机物碎屑转变成为腐殖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即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然后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机物缓慢分解,逐步变成生产者可以重新利用的无机物。
3、淋溶过程: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进入土壤。在自然界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在叶的分解过程中,当叶还在植物体上时,微生物已经开始分解作用,枯枝败叶一旦落到地面,就为细菌、真菌和线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同时也被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蜈蚣.弹尾.蚯蚓等摄食,大量的未被消化的有机物残体通过消化道排出,使叶等有机物暴露面积增加十多倍,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该意义上讲,大部分分解者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被分解者开始分解后,物理的和生物的分解复杂性一般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分解者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随分解过程的进展,分解速度逐渐降低,待分解的有机物的多样性也降低,直到最后都还原成为无机物。
各类有机物被分解的速度也不同,一般葡萄糖分解较快,3天中有50%的被分解;纤维素分解较慢,24天中只有65%的被分解;腐殖质分解最慢,在灰壤中能保存250年左右。
参考文献
- ↑ 经典古文100篇(34) 淮南子·览冥训,搜狐,2019-04-15
- ↑ “天圆地方”的汉字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搜狐,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