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校园一景)原图链接来自 就上学 的图片

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Kaiserslautern)位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凯撒斯劳滕市的一所公立大学,是在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决策下建立的。她的前身是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市享有“千年学府”和“德国最美大学”声誉的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1970年7月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将特里尔大学自然科学学科迁往凯撒斯劳滕市创建了“特里尔—凯撒斯劳滕大学”。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方向与实践紧密相联,同工业界密切合作,在大学内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所,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工业企业在大学附近驻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实验软件工程研究所(IESE)、工程数学和经济数学研究所(ITWM),复合材料研究所(IVW),表面和薄膜分析研究所(IFOS),马克斯·普朗克软件系统研究所(MPI SWS)与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合作紧密,并以获得国际声誉。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还在校内设立了专利信息中心,作为德国专利商标局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授权的合作单位,支持对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工业转化。

该校数学系在各种排名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2018年ARWU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150名。在CHE特别评价“2012年多元化卓越”中,数学系在所有类别中排名最高。此外,近年来,物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工业工程和电气工程均在德国排名前10位。[1]

简介

1975年这所跨越两地办学的大学各自独立办学,成为两所大学,即特里尔大学和凯撒斯劳滕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凯撒斯劳滕大学被称为德国“最成功的新大学之一”,在德国工商界学术界享有盛誉。2003年9月经州政府批准,凯撒斯劳滕大学更名为“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从而成为德国344所高校中仅有的以“TU”(Technische Universität的缩写)命名的14所理工科大学之一。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拥有弗劳恩霍夫协会的软件设计院、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德国国家级、州级研究机构八个,与54个国家共33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大学在十个学科领域开设75个专业, 其中德国传统硕士学位(Diplom-Ingenieur(in))20个,新设英美制硕士学位(Master Science)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1个。在校学生一万余人。

历史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校园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在1969年决定建立的,创建时为地跨特里尔和凯泽斯劳滕两市的“特里尔-凯泽斯劳滕大学”,1970年正式成立,共招收191名学生,使用以前凯泽斯劳滕教育学院的教学楼,1971年开始在凯泽斯劳滕市北普法尔茨森林边缘建造新校园,并一直扩建至今天的规模。因为特里尔-凯泽斯劳滕大学发展迅速,两校于1975年拆分成特里尔大学和凯泽斯劳滕大学,凯泽斯劳滕大学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唯一一所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并于2003年改名“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

1992年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开设了远程教育和大学继续教育中心,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通过远程教育方式继续深造的课程,大学毕业生可以在工作之余完成学时,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在这一领域发展成为德国领先的的大学。

科研重点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方向与实践紧密相联,同工业界密切合作,在大学内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所,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工业企业在大学附近驻扎。德国人工智能科研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Institut)实验软件工程研究所、工程数学和经济数学研究所与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合作紧密,并以获得国际声誉。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还在校内设立了专利信息中心,作为德国专利商标局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授权的合作单位,支持对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工业转化。

“科学之门”

“科学之门”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校园中有一座名为“科学之门”(德语:Tor der Wissenschaft)的雕塑,它的造型也是新校徽的组成部分。

院系设置

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共有10个专业领域、42个专业,其中的11个专业提供远程教育。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的一个特色,是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让有意进入该大学学习的中学生,尽早地开始数学和物理课程的学习,刚刚毕业的中学生也可以在家中预先开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的课程学习。

专业设置

建筑学、空间和环境规划(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生物学化学、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

视频

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 相关视频

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国庆跑步打卡活动
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古老城市特里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