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至:陰盡而陽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至:陰盡而陽生,中國文化故事。[1]

原圖鏈接冬至:陰盡而陽生

故事內容 

儘管還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但冬至之後,一年就基本結束了。冬至是冬的極致,冬至之後,春天就快到了。   

二分二至,為何名字不同


二十四節氣中,有八個是重要的節點,即「四立、二分、二至」,它們先二十四節氣而生,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


「冬至是一個大節,古人首先發現了冬至夏至這兩個晝夜長短變化的節點,以此為豎軸,又發現了春分和秋分,做為橫軸,然後才劃分二十四節氣」,民俗學家高巍說。


有趣的是,「八節」中,春夏秋冬的開始都叫「立」,但中間的叫法卻不同,春秋叫「分」,冬夏叫「至」,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


元代着成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思是一個季度三個月九十天,一半的時候,就叫「分」,但「分」只有春、秋兩季用,夏、冬不用,是因為「天地間二氣而已」。意思說,春秋兩季的中間,陰陽兩氣各半,晝夜等長,所以叫「分」。冬夏兩季的中間,一個陽氣至盛,一個陰氣至盛,是陰陽二氣的極致,所以叫「至」。《集解》中解釋,「冬至,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冬至之後,氣候就要向春天過渡了,在天文上,冬至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在北半球,冬至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古人未必知道太陽直射點在哪裡,但從晝夜長短中,也能判斷出氣候的變遷。


冬至是冬天的極致嗎?


按照古人的命名規則,冬至,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到了極點」,是否真的如此?


事實上,從人的感官來看,冬至遠不是冬天的極致,甚至也不是寒冷的極致,因為冬至之後還有「數九」,氣溫最低的時候還沒到。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在傳統文化中,九為陽數,「數九」並不是表示寒冷的程度,而是陽氣蒸騰的過程,冬至日陰盡陽生,此後每一九陽氣多一點,九九之後,大約就到了春分時節,春暖花開了。


所以,「數九」並非「數」冬天過去的時間,而是在「數」春天到來的日子。那麼,為什麼最冷的時節在三九,而不是冬至呢?


地面通過太陽直射獲得熱量,並積存起來,當地表溫度高於地面溫度時,土壤會吸收熱量,當地表溫度低於地面溫度時,土壤會散發熱量。冬至日太陽直射北半球的時間最短,地面積存的熱量也最少,但此時地面熱量的收支尚未達到平衡,因此氣溫仍舊在下降。


「吃完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一線到底是多少呢?觀測數據顯示,白晝的時間每天增加約1分鐘,一直到「三九」結束,太陽直射時間增加到一定程度,地面熱量的收支才算平衡,氣溫才會逐漸上升。


冬至曾為一年之首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民間有「過了冬至,就長一歲」的說法,事實上,在殷商時代,冬至曾經作為一年的開端。


高巍介紹說,「在最早的曆法中,冬至是一年之始,因此,民間才有冬至之後長一歲的說法,這也說明冬至在古代曆法中的重要性」。


在曆法的演變歷史中,周代承襲了商代的曆法,秦代又承襲周代曆法,都以冬至為歲首。漢武帝時,才將正月初一改為一年之始,冬至則被稱為「亞歲」,後來逐漸變成「小年」。


儘管冬至在不再是一年之首了,但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仍舊把「冬至」當成年來過,甚至變得越發隆重,南北朝時代成書的《顏氏家訓》中說,冬至日「不謁喪家」,不去有喪事的人家。


宋代開始,皇帝要去南郊祭天,行郊禮。而在民間,冬至的禮儀和過年幾乎沒有區別。《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到冬至日,「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意思是冬至時,雖是貧家,也要換新衣服,祭祀祖先,親戚之間走動往來,就好像過年一樣。


視頻 

今日冬至:凜冬將至 六陰消盡一陽生

參考資料 

  1. 冬至:陰盡而陽生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