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冤家宜解不宜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冤家宜解不宜结

俗语:冤家宜解不宜结

拼音: yuān jiā yí jiě bù yí jié


成语出处

《精忠岳传.第八回》:“岳大爷暗想:‘冤家宜解不宜结’。我只是守住了这大门,四面皆有小弟兄把守,谅他不能进来;等到天明,他自然去了。”

成语释义

双方有冤仇,应当设法消解,不该继续结冤。

英语

It is better to squash enmity rather than keeping it alive (proverb)[1]

典故

人生在世,没有不跟别人发生矛盾的,可是闹矛盾之后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了。解决好了,就多了个朋友,解决得不好,难免会树立下敌人。

战国时候,有两位士大夫经常闹别扭,一位名叫叔锦,另一个则叫季衡。这两人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过节,可有一次两人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叔锦这人性情豪爽,刚正不阿,所以就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而季衡则不同,他为人小气,爱钻牛角尖,从那以后和叔锦打交道时,都十分谨慎,处处提防。一次,叔锦仗剑向着季衡快步走来Q季衡以为叔锦要来杀自己呢,就立刻拔出剑来向叔锦刺去,幸好叔锦反应很快,一下躲了过去。两人就这样打了起来,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刚好王侯从这里经过,就立刻制止了他们。

王侯分别向他们二人询问了经过,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对他们两人说道:“哈哈,原来是一场误会啊。季衡是你多虑了,可叔锦也有错啊,你当初就应该和季衡以和为贵呀。冤家宜解不宜结,来来来,到我家里喝上几杯,化干戈为玉帛吧。”在此之后,叔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还结成了好朋友呢[2]

唐寅的《叹世之二》

原诗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赏析

这首诗有着唐伯虎诗一贯的通俗,但却充满了人生哲理。诗的首联讲的是莫强求的道理,莫强求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不作为,而是如第二句所言“何须苦苦用机谋”。这种顺应自然的想法,在唐伯虎的诗中曾多次体现,也体现在他的画作中。虽然一生落魄,但唐伯虎的山水画却浑厚而又洒脱。

诗的第二联论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个人都只要有三餐饭饱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么,唯有这样才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当收住。颈联是对生事害人之徒的劝诫。这一联“生事”和“害人”两个词正倒叠用,颇为耐人寻味。而“何时了”对“几时休”的两个问句,也让全诗更有说服力,充满着哲思。

最后一联是全诗最妙的一联,“冤家宜解不宜结”一语道出了诗人对世间仇与怨的理解。有一个词叫“冤家路窄”,仇敌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总会出现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阻挡我们前行的路,而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因。诗人连用了两个“宜”字,加强了语气,让这7个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句,道出了诗人这样想的原因,我们永远不知道曾经结过的仇,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纵观唐伯虎这首诗,虽然语言上下里巴人,算不得多高明,但却句句都是道理,诗中“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句更是说到了点子上。若不是吃了苦头,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落,是很难有这样的体悟的。[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