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化米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化米粉

來自網絡的圖片

興化米粉(興化平話字:bî-heông;興化語城裡腔:pi˧ h-ɔŋ˦˥˧),由大米和水製成,是福建莆田傳統的特色名點。微黃色,細如絲,乾脆可貯藏。

它是莆田(古代稱興化軍、興化府)的著名土特產,又是中國最早的快餐之一(湯煮只需30秒),價廉物美,名揚海內外,尤為海外僑胞所喜愛。米粉產地以莆田市黃石鎮西洪和清江村為主。米粉以上等黃尖米製作最好,製作須經過9道工序。正宗興化米粉的特點,久煮易碎、細至1毫米、色澤微黃、煮炒易熟、飲食便利,獨具一種風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興化米粉

流行地點; 福建莆田,福州

民族分布; 漢族

主要原料; 上等黃尖米

美食介紹

興化米粉是莆田市一大特產,明代就有米粉外銷。產地以莆田縣黃石鎮西洪和清江兩村為主,下埭、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橋鄉樟林、洋埕等村次之。米粉以上等黃尖米製作最好,製作須經過9道工序。正宗興化米粉的特點,煮炒易熟、細至1毫米、久煮易碎、色澤微黃、飲食便利,獨具一種風味。

北宋以來,一直為興化(莆田)之著名特產。系用特等大米精製而成。現主要生產有興化細米粉、銀絲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條米粉等系列產品。興化 米粉,條細如絲,質佳味美,且耐儲藏,便於攜帶,富於韌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家用、饋贈皆宜,是饋贈親友和宴請佳賓之珍品,暢銷國內外。

相關典故

相傳宋治平間,興化軍(今莆田市轄區)主簿黎畛受命於朝廷。在興化治水,營造木蘭陂,好奇得力助手錢四娘因築坡失敗而投木蘭溪身亡,黎畛臨危不懼,前仆後繼親自主持工程。為了犒勞民工,黎畛把祖上傳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藝公諸於眾,還大量生產米粉

莆田市志

興化米粉,亦稱"興化粉"。其歷史悠久,據傳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興化軍主簿黎畛在其母生病想吃米粉時,為盡其孝心,特派人從老家廣東潘羅縣淡月村(今深圳內)取來加工米粉工具,到莆田渠橋(今新度鎮)洋尾村加工米粉給其母食用。

後來不少人開始學習加工米粉,俗稱洋尾村有九十九礁,足見其加工米粉規模,但手工操作工藝落後,所加工的米粉比較粗糙。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由於鄉間械鬥,洋尾村被洗劫一空,黎氏子孫為了生存,跑到黃石鎮清鋪村(今清前、清中、清後)、西洪村一帶繼續以加工米粉為生,從此興化米粉興而不衰。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加工工藝上不斷講究,粉條細松,但仍以手工操作為主,從洗米、磨漿、壓干、炊果(半熟)、礁果、壓絲、炊粉、切斷、洗粉、米把、曬等,勞動強度大,加上受天氣影響,加工能力有限,一家4~5人,日加工量只能達到50公斤左右。

1964年,國家糧食部門在黃石加工廠辦起第一家米粉生產車間。

1971年,遷往赤溪麵粉廠,專設米粉生產車間,添置生產設備,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興化米粉得到新的發展,出現半機械加工,人均日加工能力達50公斤,並出現象黃石西洪村的米粉加工專業村。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出家門鬧商海中,據不完全統計,僅西洪村在外地生產米粉的就有2000多人,分布在福州長樂區、福清、廈門以及外省的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由於機械生產和烘乾,生產的白鷺牌興化米粉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國家,深受港、澳同胞和許多國家人民的讚賞。

1986年,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改革創新,並投資15萬元對原赤溪米粉生產車間進行機改,成為莆田赤溪米粉廠,從洗米到成品實現機械生產和烘乾,年生產能力達600噸。

新生產的荔鄉牌正宗興化米粉榮獲福建省新優傳統產品優秀獎,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省優產品"光榮稱號,1988年榮獲"武夷杯"大獎,並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獲銀獎。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興化米粉必將得到新的發展。"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間……"這首謎語童謠曾是幾代莆田人的美食記憶,它的謎底就是"興化米粉"。興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在2009年1月,荔城區興化米粉獲批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折類型介紹 莆田人對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湯米粉和炒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或素的佐料(如豬肉、雞肉、蛋、香菇、蝦肉、冬筍、蔥、韭菜、芥蘭菜等),煮熟就行,鮮嫩味濃。

湯米粉 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簡便小點和盤菜,以及招待來去匆匆的客人的點心。炒米粉除日常點心外,還是逢年過節及宴席上的一道鄉土風味名菜,特別是中秋佳節"做秋"(嫁出去的女兒每年農曆八月份都要去娘家一次,孝敬下父母)的家宴上,都有一盤炒米粉,雅稱"炒銀絲"。莆田涵江的炒米粉風味獨特:米粉松韌,葷素俱佳,菜嫩味香。莆田涵江炒米粉曾榮獲福建省1985年"地方風味名優小吃"稱號。[1]

參考文獻

  1. 興化米粉, 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