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青花瓷器 |
元青花瓷器 |
中文名称 :元青花瓷器 永和镇 :是元代重要制瓷重心 配 方 :"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1]
史前介绍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但文化大融合总会产生最终的结果,这种结果被当时画家吴镇(1280--1354)清醒认识到。他通天象,精书画,又游走于山水之间。将这种结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出来告慰天下,也说明了文化趋同的历史规律。由于当时过于张扬的艳蓝色,在许多汉人观念上难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采用灰蓝色调。用抽象的原创绘画,用骆驼与凤鸟代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局。再配以天象轮回卦图,造型精致的凤鸟体内射出道道美丽的蓝色光束,细长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响深远。独特的艺术构思,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无限遐想。元代疆域十分辽阔,兵不戍边,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外关系更为主动的广泛时期。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荣,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风格。元代的制瓷业更加繁荣,风格更加开放。钧瓷由宫廷走向社会普及,虽不知钧瓷窑变的控制技术,自然窑变有时也能巧夺天工。因仿柴窑色而建于宋代的龙泉窑在元代大放光彩。元瓷呈色普遍浅淡亮丽,发色简朴准确,黑色是元瓷的灵魂色。特别是江西景德镇与永和镇更是高人云集而异军突起。青花,单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断涌现,黑釉木叶纹与耀变天眼令人叹为观止。粗糙与精细并存几乎涵盖明清两代所有品种,为现代制瓷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宋瓷的深沉自然到元瓷思想的直接表达,宋,元瓷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精深非凡。是继五代柴窑之后中国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元代以后中国艺术品基本上就停止了原创,向巧雅小趣味发展,且千篇一律,创新的精品乏善可陈。而今,柴窑的光辉依然辉煌,呈一座历史丰碑照耀那创新之门重新开启。
款式分类
- 1,吴镇画:元青花骆驼凤鸟罐,选用透气性良好的优质麻仓土,薄胎内壁施一层不透光釉,让胎内气压向外释放,增强青花绘画的跃动感。此种技术一直沿用于清乾隆珐琅彩瓷上。
- 2,元仁宗(孛尔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元青花人物海水绿釉碗,玉胎。选用整块白玉修制。鬼谷子出山驭兽驭人驾轻就熟而气定神闲。圈纹九格为至尊数。
- 3,元仁宗,元青花人物珊瑚红釉碗。元代有"三,六,九"数字崇拜,其中"九"为至尊数。从元代开始,红色代表喜庆,游戏等。其中的船形,柜形,三角形表示障碍和机会等(即时空穿越器)。
- 4,吴镇画:元青花人物得道登仙炉,反应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得道登仙的愿望,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此炉,采用柴窑制胎内部进排气功能技术。
- 5,(元仁宗)元代的黑釉木叶纹与耀变天眼盏,毫毛绵柔立现,如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制作过程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盘口瓶
元青花螭龙双耳人物盘口瓶【完整器】,高37.5厘米,口8.5厘米,底12.8厘米,器体鼓腹直径较肥大、颈部、腹部、底部接胎外壁接痕清晰可见,《周亚夫细柳营》人物故事纹,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釉层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釉面分类
- (一)影青釉
-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 (二)白釉
-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 (三)卵白釉
-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青料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 (一)进口钴料
-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 (二)国产青料
-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
- ,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 罐类: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 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 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 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 盘类:有大盘(口径45厘米以上)、中盘(口径一般为30厘米左右)、小盘(口径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见。
- 此外,还有鼎、水盂、香炉、观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 总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不论何种器型均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它与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流行及元代戏剧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文学艺术对元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深刻影响。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宝纹。琛宝也称杂宝,元代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绘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题纹饰。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俗称大云肩,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因其借鉴于元蒙贵族服装上的肩部织绣纹样而来,故而得名。[2]
相关视频
元青花陶瓷罐世间仅有几件,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