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博爾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博爾朮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博爾朮,阿兒剌氏。父納忽阿兒闌,與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鄰好。博爾朮志意沉雄,善戰知兵,事太祖,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不從。時諸部未寧,博爾朮每警夜,帝寢必安枕。語及政要,或至達旦。君臣之契,猶魚水也。

初,要兒斤部卒盜牧馬,博爾朮與往追之,時年十三,知眾寡不敵,乃出奇從旁夾擊之,盜舍所掠去。即戰於大赤兀里,兩軍相接,下令殊死戰,跬步勿退。博爾朮系馬於腰,跽而引滿,分寸不離故處,太祖嘉其勇膽。又嘗潰圍於怯列,太祖失馬,博爾朮擁帝累騎餌馳,頓止中野。會天雨雪,失牙帳所在,臥草澤中,與木華黎張氈裘以蔽帝,通夕植立,足跡不移,及旦,雪深數尺,遂免於難。篾里期之戰,亦以風雪迷陣,再入敵中,求太祖不見,急趨輜重,則帝已還臥憩車中,聞博爾朮至,曰:「聰天贊我也。」

丙寅歲,太祖即皇帝位,君臣之分益密,嘗從容謂博爾朮及木華黎曰:「今國內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汝等宜體此勿替。」遂以博爾朮及木華黎為左右萬戶,各以其屬翊衛,位在諸將上。

皇子察哈台出鎮西域,有旨從博爾朮受教,博爾朮教以人生經涉險阻,必獲善地,所過無輕舍止。太祖謂皇子曰:「朕之教汝,亦不逾是。」未幾,賜廣平路戶一亡七千三百有奇為分地。 以老病薨,太祖痛悼之,諡武忠。

譯文

博爾朮,姓阿兒剌氏。父名納忽阿兒闌,領地跟烈祖神元皇帝接壤,親善睦鄰友好。博爾朮志意深沉雄健,勇敢善戰,熟知兵法,跟隨太祖,與太祖艱危與共,情義相投,有如同胞兄弟,征伐四方,無往不從。那時蒙古諸部尚未統一,博爾朮每夜警衛在身邊,讓太祖能安心休息。兩人談論政事,有時竟通宵達旦,君臣情投意合,有如魚水。

當初,要兒斤部族士兵來偷盜牧馬,博爾朮帶兵奮力追捕,當時年僅十三歲,知道寡不敵眾,於是出奇兵從兩旁夾擊,盜馬賊丟棄所偷馬匹逃走。後與要兒斤部戰於大赤兀里,兩軍相接,博爾朮下令殊死戰鬥,半步也不准退讓,博爾朮將馬繩系在自己腰上,跪在地上拉弓至滿,寸步不離所守位置,太祖讚許他氣勇膽烈。曾經在怯列之戰突破包圍時,太祖丟失戰馬,博爾朮抱擁太祖共騎一馬奔跑,在中野停留休息。正好趕上天降雨雪,又丟失了安設帳篷的地方,於是夜裡躺在草叢中。博爾朮與木華黎張開氈裘為太祖擋風遮雪。他們兩人通宵佇立一旁,寸步不移,到第二天清晨,大雪深數尺,於是太祖倖免於難。在篾里期的戰鬥中,也因為大風雪迷失陣地,博爾朮兩次殺入敵軍中,尋找太祖卻都沒有找見,於是急令搬走輜重,這時才發現太祖已經返還在車中躺着休息。太祖聽見博爾朮到了,連聲說:「這真是老天幫助我啊。」

丙寅年,太祖登基即位,君臣關係更加密切,太祖曾冷靜地對博爾朮及木華黎說:「如今國家內部平穩安定,都是依靠你們的力量,我與你們關係,就像馬車有轅,身體有臂,你們應該體諒我的心意,千萬不要懈怠。」於是以博爾朮和木華黎為左右萬戶侯,各自率部屬輔佐太祖,地位在諸將之上。

皇子察哈台出任西域地方長官,太祖下令他跟隨博爾朮接受教誨。博爾朮以人生經歷險阻來教導皇子,一定會得到好地方,所經過的地方,不要輕易捨棄。太祖對皇子說:「我教育你,也不超過這些。」不久,賞賜廣平路一萬七千三百多戶為博爾朮分封土地。 後來博爾朮因為年老病逝,太祖沉痛地哀悼他,諡號武忠。[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