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倾听一些深入骨髓的声音(王淑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倾听一些深入骨髓的声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倾听一些深入骨髓的声音》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倾听一些深入骨髓的声音

当太多的诗歌让我感觉懵懂、困惑甚至目瞪口呆时,我就很少读诗了。虽然,我对各类文学体裁的创新、探索、实验始终持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但依然不能接受把散文,小说乃至淡如开水的闲言碎语强行回车分行,挪到纸上充当诗歌。

之所以愿意花好长时间将《深处的光芒》读完,是因了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最好的诗,动人心魄的诗,是诗人敲着自己的血写出来的。”

“深处的光芒”“痛是醒着的幸福”“我想举起大地的灯盏”“黑夜颂词”“想为煤写首情诗”——目录一览无余,展示着诗人的心迹。无疑,这是一本关于诗人自己的书,关于爱情、黑夜、大地、河流、煤炭以及内心的孤独与高贵。

我说过我已经好久不读诗了,所以不可避免地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在每一首诗里寻找哪怕最微小的瑕疵。

我认真地挑着毛病,责怪目录的编排缺乏严谨,将《大寒》与《春分》《8月8日》与《八月的第一场大雨》《在西部:倾听一些深入骨髓的声音》与《在西部读诗,也读你》等诸如此类表达同类情感的诗作安排在不同的小辑里,也遗憾因文字校对不完美导致诗句里出现错别字而直接破坏了整首诗的美感;我亦认真地读着每一首诗,像挑食的孩子,刚开始还用筷子捡出菜里的葱花、蒜瓣和姜片,不知不觉竟把饭菜扫得一干二净,还意犹未尽地舔舔嘴巴,说道:“真好吃!”

确实好吃。一首诗一首诗读下去,感觉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被打开了,既看到诗人在太阳中穿行,一地的火焰跟随着他,“白金的光芒耀眼灼心疼痛”,又听到阳光的金属击碎他最硬的骨,“击碎心和含泪的诵唱”;既触动了他刀锋上的孤独,“锈迹,是曾经的情书,强忍了一百世纪”,又感动于他的深情,“我给你一切/爱情、诗歌和贫寒/为一本书籍跑遍大江南北/在月光下数着最远的星/亲爱的/你要的名著都在这里”……挑剔是真实的,但感动更纯粹。

在当下部分诗歌仿若同一频率的冷峭声波、五官辨识度极低的“网红脸”的状态下,我被出现在阿康诗集里诸如贺兰山、岩画、大武口、青山公园等等这些让曾经在石嘴山生活过的人和依然在石嘴山生活的人只要看到就心生暖意的名词深深打动。诗歌固然需要语言与意境的美,但如阿康这样带着一颗浪漫的心,揣着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将诗歌的种子种进脚下的大地,让其生根发芽,带着故土的气息与灵魂共舞,带给读者读《诗经》《楚辞》一般美好感受的诗篇,还是让人忍不住惊喜。

公元1272年,马可·波罗在贺兰山北部发现有一种“可燃烧的石头”,这种石头就是贺兰山的煤。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先后派出勘探队深入贺兰山腹地探寻,贺兰山丰富的煤炭资源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一群满怀豪情的热血青年,怀揣着建设大西北的豪情壮志,来到了贺兰山下的石嘴山。石嘴山,因煤建市,因煤兴市,成为宁夏工业的摇篮,这来自地下深处的光芒,让数万家庭数万人的生活和命运与煤炭有了关联。

1965年,当阿康的父亲背井离乡来到石炭井成为一名煤炭工人时,阿康的生活注定从此与煤炭结缘。上学、上班,他的足迹没有离开过石嘴山,煤炭细微的黑色粉尘落在他的衣服和鞋子上,也落在他的心上。轰鸣的机器声,黝黑的煤堆,忙碌的采煤工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他敏感的神经,诗意在胸中荡漾,他情不自禁,写下对生活的万般深情,让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诗人。阿康是诗人,最主要的是,阿康在成为诗人之前,他是一名煤质采样工,所以他把他的诗集取名《深处的光芒》,他用诗人的视角,凝视贺兰山深处的光芒。这光芒里,有“沟沟坎坎/不知经受多少光阴的酷刑”之后的涅槃;有“我采矿的兄弟仍深入井下/任那灵性的石头/宰刈肌骨吸吮汗水”;有“永远无法埋没的矿工的墓群”;在被黑暗吞噬的工友家里,有着比黑暗更可怕的孤独,“年轻的妈妈/蘸着比黑暗更深的痛苦”……他敲着黑色的爵士鼓,为矿工兄弟呐喊,期盼“醒世的雷声震碎苦难/悲剧再不敢恣意横行”,这一刻,他将自己与黑暗融为一体,在黑色的史书里,书写着生死。

好的作品,源自热气腾腾的生活,源自汹涌澎湃的内心,于散文是,于诗歌也是。相比时下许多诗歌的云山雾罩,故弄玄虚,阿康的诗,没有故作深奥的扭捏做作,没有脏话满篇的粗俗可憎,没有故意把博大精深的汉语像扭麻花一般,扭得七裂八歪,不知所云。他的诗直白而内敛,遵循着一种内在的秩序,内在的逻辑,冲动又克制,奔放又冷静。

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将细腻的情感和真切的体悟赋予笔端,于是,清晨的露珠是“太阳唇边的泪”,落日是“白昼的一袭白纱,遍体浸血”,月光是“一把闪着寒光的马刀”,彗星“把散落的泪水,打磨成一把银光闪闪的刀,直插入遥望者的眼睛”,而白芨草的“一支茎就是一柄雪剑”。

因了对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将贺兰山岩画、烽燧、土长城、黄沙古渡以及关于大武口的梦想和青山公园的荷花悉数纳入眼底,从不经意处、从细微处捕捉到诗意和诗情,这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敏感与否的问题,这是只有对生活保有激情,思想丰盈的诗人,才能做到的以独特的感觉、独特的认知,将平凡的人和事排列在诗的阵营中。

因了内心的执着与悲悯,他用文字把孤独的老人、亡故的兄弟、失去亲人的矿工家属和唱歌的挖煤人固定在了纸上,使读者读到了普通人的艰辛和不易。他把许多作家、诗人熟视无睹的身影纳入视线,写进作品,这种俯身面对普通人的感情,恰恰就是诗人的高贵之处。而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善意视角下的细节表达是由外向内、由小到大的,所以他笔下普通人生活的艰辛虽然显而易见,但读者读出的是诗人对普通人的敬意,而绝非道德优越感之上的怜悯。作为一个诗人,沉溺于个人的小情感易如反掌,而关注普通人的艰难人生并非易事。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让人欲罢不能的爱情面前,我感动于阿康的执着与深情。那红尘中不早不晚的相遇,那哭着笑、笑着哭的经历,那不眠不休的忧伤与甜蜜,我们都曾经历过,只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表达出来。阿康用才情和浪漫编织出《春天里的十朵玫瑰》,送给“此生此世,站在我廊桥之梦的那个人”,他说爱情“是星光留下的记忆,一盏盛开在梦中的灯”,是面对女神时捂不住的刀伤和心跳,是短暂黑夜里“毕生的泪水全部涌出”的孤独无助……爱是一场盛宴,诗人将酸甜苦辣尝遍。

五个小辑,五种心绪,组成了一部诗集《深处的光芒》,诗中所有的象征和隐喻,都关联着生命最真切的体验。无论是对大地河流、山川日月、草木花朵的赞美,还是对爱人的深情,对工友的疼惜,诗人用深邃的笔力精准地表达着单纯又复杂的情感,展开每一篇诗作,扩延每一个章节,都有关于情感、人生、命运的主题在流逝的光阴中久久回旋,那是诗人对自己曾经赖以为生的职业,对安身立命的这座城市,对烟火岁月里的爱与忧,喜与愁的怀念与感恩。

为着一本关于石嘴山大地,关于西部矿山以及一种深入眼睛的黑色光芒的沉静述写,我以文字的名义向作者致敬——如果冒犯,以体谅;如果接受,以微笑。

[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