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候蓝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候蓝田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侯蓝田,1938年出生,我国红外技术顶级专家[1],著名学者,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教授,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2]。1938年11月出生,1960年8月提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同年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无线电与元件材料,自1962年2月至1998年8月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师,1992年去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学习。现任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红外加热理事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所长[3]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吉林省扶余县

出生日期----1938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工作单位----燕山大学

社会兼职----全国红外加热理事会理事长

个人履历

侯蓝田,我国红外技术顶级专家,著名学者,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11月出生,1960年8月提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同年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无线电与元件材料,自1962年2月至1998年8月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师,1992年去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学习。1998年8月后转入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任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所长;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科研经历

1、 1962~1964年,承担科技部的"绝对黑体接收器"的研究,完成了无选择性黄金表面研究,获得科技部二等奖。这使当时国产的红外光谱仪终于有了自己的真空热电偶接收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侯老师的这项研究对于正在争取经济独立地位的祖国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2、 1970~1973年,承担"红外夜视仪"(军工重点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很好地完成了项目,并通过验收。发表的"光阴极量子效率测量"一文被多家单位引用。

3、 1975~1980年,担任"红箭--73A型"反坦克导弹的总体组组长,所研究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大会奖。

4、 提出了"红外辐射与物质作用的非匹配吸收理论"被很多单位使用和引用,本人因此工作被评选为全国红外加热技术研究会的学术委员主任。

5、 从1986~2000年(连续15年),承担传输CO2激光能量的光纤研究。在王大珩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为"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光纤获得了河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是国内唯一研制和生产的单位,已有多项成功应用。

6、 从2000~2003年,承担国家经贸委的创新基金研究"医用CO2激光光纤"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和韩国等单位正式使用,获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7、 从2003~2005年,承担国家"863"的"集成式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在"863"验收结论中,评价为:全面、出色、超额地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

8、 2003~2008年,承担国家"973"项目"微结构光纤的结构设计及制备工艺创新和基础研究"课题,已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通过,评为"优秀"。

9、 2007-2010年,承担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大功率多芯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学术贡献

1、 完成了一个纳米黄金材料,实现了绝对黑体的接收表面

为了打破西方的垄断和封锁,我国开始自主研制红外真空热电偶和绝对黑体接收器,关键工艺是如何得到一个无选择性的黄金黑接收表面,否则就无法应用在红外光谱仪上,也无支用于中、远红外的探险测。经过三年攻关,侯蓝田制造出了达到英国Schwarz型热电偶水平,使当时国产的红外光谱仪有了自己的真空热电偶接收器。现在明白,其原理是如何得到纳米尺度的黄金分布,该工艺也为其它热接收器所使用(该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二等奖)。

2、 完成了红外夜视仪的研制

1969年,侯蓝田团队承担了由五机部下达的研制二级变象管的夜视仪,侯蓝田担任项目的总负责制。完成了光学系统、电源、变象管的全部工艺,尤其是完成了光阴极量子效率的测量技术,对检验阴极的质量极为重要。

3、 承担了红箭--73A型反坦克导弹的总体组组长任务

从1975~1980年,侯蓝田担任了吉林省红箭--73A型武器系统的总体组组长。负责研制红外制导型反坦克导弹,领导由三所大学和三个研究所、两个工厂共100多技术人员参加的军工任务。1978年代表吉林省在全国反坦克导弹工作报告会上,作了该项武器系统的研制技术报告,受到了当时国家导弹总局的表扬。除此之外,侯蓝田负责设计和研制了多元相减式的红外跟踪测角仪。该测角仪在国外已有的十字型探测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元探测器按相减设计的技术,并研制了相关的电子技术,提高了背景的消除作用,增加了信噪比,实现了有效的跟踪。这些工作对后来的反坦克导弹研制提供了经验。

4、 提出了红外加热的新理论

国家经贸委在80年代初期开始的红外加热节能技术推广中,人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采用日本人细川秀克的"匹配吸收加热理论",而这一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甚至在一些条件下是错误的。为了让从事这一领域的人们正确认识红外辐射加热物质的机理,侯蓝田相继提出了针对厚物料的"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匹配吸收理论"和"针对快速加热的红外加热技术中的全模式覆盖理论"。这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被广泛地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其中两个典型例子是"长春铁友集团"的"红外汽车喷漆烤漆房"(获国家星火三等奖)和国家经贸委正在推广的"高红外加热技术"。仅这两项工程在近几年就创造了几千万的产值,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

5、 完成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唯一的"传输红外能量光纤"

从1985年以后,开始研制传输CO2激光能量的光纤,这是国家当时的重点研究项目,时间上仅比国外晚了不到五年,承担了省重点项目、国家攻关和"75"、"85"、"95"国家863项目,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王大珩、周炳琨等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

侯蓝田采用多各手段对非晶态SiO2的结构、缺陷、性质及其在光纤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为减少石英玻璃中非桥氧缺陷、E-中心缺陷、过氧基团缺陷的方法和它们对性能的机理。根据侯蓝田的结果,吉林省科委进行了CO2激光CVD的攻关研究。同时,侯蓝田又对用石英空芯光纤制造的液芯光纤特性进行研究。用空芯石英光纤作坩埚,进行了单晶光纤的直接成型法的研究("75"863任务)。又继续以空芯石英光纤为基础,进行了多晶GeO2空芯光纤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侯蓝田从研究单晶传能光纤开始,转向空芯多晶光纤的研究,这是一种飞跃。侯蓝田团队的纯GeO2多晶空芯光纤是一个首创,把晶体光纤和空芯光纤的优点结合起来,制造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传能光纤,并已经在医院临床使用,还被国外(韩国等)厂家所采用。我们创造了沉积和拉丝一体化的多晶GeO2空芯光纤的技术,采用了纳米多晶层和双层介质膜等方法降低光纤的传输损耗,提高光纤的传输阈值,改善光纤的使用特性,为我国传能光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CO2激光传输效率达到95%以上。多项指标超过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6、 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光子晶体光张,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光子晶体和光子晶体光纤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材料。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唯一的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课题由侯蓝田团队负责、国家十五"863"光电子专题中唯一有关光子晶体光纤的课题也由侯蓝田团队负责,应用光晶体光纤制造超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任务也由侯蓝田团队负责,说明侯蓝田团队光子晶体光纤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是被公认的,最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我们研究制的光子晶体光纤已被我家单位使用,做出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尤其是侯蓝田团队研究的集成式光子晶体光纤是国际首创,其水平也是世界先进地位。

总之,侯蓝田团队在特种光纤在研究中,在国内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为我国的特种光纤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7、 传输红外能量光纤和光子晶体光纤已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应用我们的传能光纤已经在医学检测中做出了超过美国传能光纤的优异结果,正在进行整机设计,进行正式临床使用。

清华大学应用侯蓝田团队研制的空芯光子晶体光纤成功进行了生物医学方面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检测实验,研究工作发表在具有重要影响的"Applied Physics Letter"杂志上。一些单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8、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其中SCI收录39篇,EI收录40篇。已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

心系国家

由于时代的需要,侯蓝田老师于1960年提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同年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进修无线电原件与材料,后回校任教。1992年远赴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学习。1998年转入我校,主要从事红外物理和特种光纤的研究。

作为一名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侯蓝田老师总是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人的兴趣的转变有时就是客观时机的要求,我的研究从红外物理转到光纤正是因为当时国家出台了新的科研政策。"1986年国家和吉林省都迫切需要研发能够传输激光能量的光导纤维,就在此时,候老师将自己的研究转向特种光纤,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二十多年来,侯老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侯蓝田老师对未来的科研工作仍有详细的规划,他说:"我这些年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我的研究成果没有虚假成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然而,还是有些遗憾,有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有的工作还不够完善,我还没来得及回过头来细细整理。科研成果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它要发挥实际作用形成产品,就还需要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我并没能使我的理论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这除了科研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只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争取,不断出成果,出文章,迎接评审和检查,没有花时间深入地去挖掘它们的实际效应。等我退休之后,就有时间来整理这些年的成果,努力让它们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重点项目

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主管领导和9位专家(其中7位是院士)组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中期总结专家组在北京对侯蓝田教授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进行了中期总结评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优等的评价。

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侯蓝田教授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第五研究课题"微结构光纤设计及设备工艺的创新与基础研究"于2003年11月正式启动,该课题获得了国家336万元的资助。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主管领导和外请的9位专家(其中7位中科院院士)做为评估组成员。在"新一代通信光电子集成器件及光纤的重要结构工艺创新与基础研究"项目中共有9个单位参加,分为7个课题。经过各课题组的汇报,评选出三个优,其它为良和中。我院侯蓝田教授承担的第五课题被评为优,而且评价为"进展快,创新成果最多"。

一年多来,侯蓝田课题组出色地完成了两年的计划任务规定的工作内容,并做出了突出的创新成果。课题组拉制出目前世界上包层孔径最小的光子晶体光纤,在国际上第一次进行了在非线性状态上的微结构光纤特性的检测,首次观察到强烈的背向散射谱,并首次开展了对于微结构光纤的光散射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新成果。

社会兼职

现任全国红外加热理事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诲人不倦

侯老师常说:"人文科学塑造人,自然科学使用人。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影响人的成才和思维创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判断能力。"正是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与推崇,使侯蓝田老师能够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我常常对学生说,不要认为课本总是正确的,它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一旦条件改变了,结论也会不同。什么是创新?就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成有利条件,把结果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化,获得创新的成果。"候老师的学生王伟说:"我之前从来不知道哲学原来可以这样用,可以帮你探索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我特别高兴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

好的思维模式会让人受用终身。侯老师不仅注重传授给学生们学术方面的知识,还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生做学问的同时着重教育学生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学习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传统思维模式有它的优点,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使我们养成了尊老爱幼、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等美德。在过去那个全国人民集体奔小康的时代,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是被赞扬的,如今我们处于激烈的世界竞争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思维模式就暴露出它的缺陷。只有突破那种只是服从和不敢挑战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创新,国家才能出现大批世界级的领军人才。"

提及自己最得意、最骄傲的事时,侯老师露出了和蔼的笑容:"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育人子弟,我最骄傲的就是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研究生。"来我校以后,侯老师共培养四十多名硕博研究生,其中十多人分别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优秀博士生提名奖等荣誉。学生王伟说:"在学习上,我的老师从没说过要求我们一定要怎么做,但他以身作则的治学精神在无形之中给了我很大影响;在生活上,老师很关心我们,非常亲切。"

深切期望

值此燕山大学校庆九十周年之际,侯蓝田老师表达了他对燕山大学的深切期望:"希望学校真正按照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来培养人才,踏踏实实地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勇于追求真理,使全校师生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成长、成才。"同时,他寄语燕大学生:"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要使自己有所收获,掌握专业本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青年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珍惜,做好该做的事,不要把宝贵的大学时间用来做不该做的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