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倒影塔 位于台湾金门县。倒影塔坐落于“延平郡王弈棋处”后方石宝顶,塔七级,八角型,高5.76公尺,塔制是葫芦型,是明初周德兴在金门建三塔(茅山塔、文台古塔、倒影塔)之一。“倒影”之名由来,传说是由于山高塔长,夕阳常把塔影拉得长长的,倒映于海面上,吸引著海里鱼群结队环游于塔影中,清朝文人林树梅所写“塔影压沧波,反射照岩树, 颠倒非神通, 理为静者悟”最能描写太武山顶“倒影塔”的感觉。其中,民国7年地震,倒影塔倾倒;民国26年日本占据金门前,才刚完工的倒影塔,马上又因军事关系而被拆除;而于民国93年再度重建完成时,塔顶刻有“文峰耸秀”四字,现存原“峰”、“秀”、“耸”字石、即原宝盖石,散落在遗址周围环境中,而呈现今日之相貌 [1] 其中,当旭日东昇照耀太武山时,若能掌握到适当的拍摄角度,从金沙斗门、何厝一带就可以欣赏日出倒影塔的动人景观。而根据当地耆老的口述,金门地区旧时童山濯濯,倒影塔塔身矗立太武山上相当醒目,早年更可从斗门溪、金沙溪的溪水中倒映相见,因此才有倒影塔的名称由来,今日的倒影塔已然长满植被,但是从高阳路一带仍目视可见,这座塔寄托著金沙居民对大山的尊崇与敬仰。并成为当地的知名景点之一[2]
景点介绍
金门有三大古塔,一是太武山倒影塔,二是水头村的茅山塔,三是旧金城的文台宝塔其文台宝塔为仅存最原始的古迹。其中位于’太武山的倒影塔,相传皆是明洪武20年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筑金门城时,衡度水陆形势所建,以做为航海之标志所用。[3]而倒影塔坐落于太武山“延平郡王弈棋处”后方石宝顶塔七级,八角型,高5.76公尺,塔制是葫芦型,是明初周德兴在金门建三塔(茅山塔、文台古塔、倒影塔)之一塔顶刻有“文峰耸秀”四字,现存原“峰”、“秀”、“耸”字石传说是由于山高塔长,夕阳常把塔影拉得长长的,而呈现倒影映照于海面之上,故而得名。[4]
其中,前往太武山有三个登山口,一条位于玉章路太武公墓旁 、一条为蔡厝古道及另一条叫斗门古道。其中沿著玉章路步行了约1.3公里,有一条指示著“往斗门登山古道”的岔路,登上阶梯即可抵达“倒影塔、郑成功观兵奕棋处”。此处是明朝末年,郑成功与幕僚们观兵运筹、闲暇奕棋的地方,一旁有一天然岩洞,原本里头有刻上棋盘的古桌椅,但目前皆以颓倾。洞旁的观景平台果然是不同凡响,居高临下可赏阡陌交横的田园景致,不仅让人神清气爽,最远还可眺望到对岸的景色。是旅人前往太武山时的造访景点之一[5]
而具史料记载:倒影塔与太武岩寺同于宋末所建,其功能是“夜每放火,舟人遥望以为指迷海道。”当时海水从金沙港进入,经斗门村前,可到太武山脚下,故黄琇〈太武山十二奇记〉说:“塔在太武之中,流形飘影,倒出东海之外,影之所及,游鱼屏其迹。”民国26年夏,林乃斌撰〈重建倒影塔碑记〉云“塔在山之巅,并影乃及于海上,或云:‘塔影朝阳’,故名‘倒影’,是则奇矣。”宋末建塔时塔影可及于海上,到明代时,海水已退出甚远,故视为灵奇。为倒影塔之缘由而来,增添历史见证与面貌呈现[6]
具有历史意义的明初金门三塔之一
明初金门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台宝塔皆完工于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七月之前,与金门千户所城(金门城和五处巡检司城),皆为明江夏侯周德兴所建。三塔均以花岗石材构筑,砌筑之手法相近,同属石砌之实心塔,塔身之雕饰少,整体给人朴拙隐重之感,其建筑艺术或许不高,但其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极其深远。 明初三塔均足作为金门历史之代表,尤其更可作为明代倭寇、海盗为害福建沿海居民的见证,在三塔筑建之初,正是金门岁月承平之时,方能造就之后科甲鼎盛的黄金时代,嘉靖之后三百多年来,金门近海周遭,战事与盗贼相间,接踵而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先民们承受的苦痛还历历在目,我们多么期望,战争与盗贼的历史再也不要在金门重现! 而透过登上太武山观赏倒影塔的同时,也能让旅人缅怀历史的无常变异及珍惜当下的和平现况,相信会让人有无尽的追思及省思[7]
视频
【太武山:铁塔-倒影塔崚线前段】
【2021/04/18-20金门自由行】
【太武山O型(斗南登山古道、蔡厝登山古道)】
参考文献
- ↑ 倒影塔金门观光旅游网
- ↑ 旭日初升攀山顶 相衬倒影塔金门县政府
- ↑ 金门旅游景点太武山“倒影塔”为古时航海标志列古迹之一风景 吕添财部落格
- ↑ 乐游金门 毋忘在莒 走访太武山对望彼岸联合新闻网
- ↑ 太武山.倒影塔、郑成功观兵奕棋处 玩全台湾旅游网
- ↑ 倒影塔(灵奇) 金门国家公园
- ↑ 倒影塔沧桑史金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