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你只是活得封閉與枯萎(樂含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你只是活得封閉與枯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你只是活得封閉與枯萎》中國當代作家樂含影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你只是活得封閉與枯萎

最近,在我周邊發生了三件事,真的把我惹急了。

說白了,不過是三篇文章核心思想就是盲目的辭職出遊不可取,回來還是要面對苦逼的工作與人生,所以人還是應該務實,踏實的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詩和遠方不過是幻覺,至多也不過是有錢有閒後的消遣罷了。

其中,還有一個貌似成熟的作者跟我語音,一開始說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然後說了沒兩句就繞到說被多數人否定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那種天馬行空的生活是錯的——前後的轉折在一條語音里,共49秒。

後來我慢慢的梳理,發現類似的作者和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對個體生命、甚至是對自身活生生的生命價值的藐視。

這種藐視首先反映在一種典型的思維方式上,這就是「大家都說不對,所以,你這樣就不對」。這種以集體壓倒個人的思維方式廣泛的流行於老一輩人的心中,他們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害怕特立獨行。於是:辭職旅行之類的生活不是大家所選擇的,所以,它便一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的。

接着,既然預先在心裡便設定了這種生活必定是「有問題的」,那麼再去找理由驗證自然就容易的多。而理由找的越充分,作者就越覺得自己說得對,從而也就間接的起到了說服自己的目的——你看,我又勸住了一個人,那麼我是對的,那種生活的確是異端。

只是,即便你勸住了千萬人,也否定不了你自己內心對於出走的真實嚮往——因為這源於人性。作為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我對這種集體壓倒個人的思維模式深惡痛絕,類似的文章里充斥了對「異端」生活者內心狀態的主觀揣測,有一篇的作者甚至直接說,「對於女人來說,愛情與婚姻,孩子與家庭,永遠第一位。她這樣漂泊,未來沒有子孫繞膝而歡,能說她晚年幸福麼?」

你不是她,請不要那麼不客氣的揣測他人,只為了滿足你自己的結論,好麼?

再比如在另一篇文章里,用「這姑娘26歲,畢業後換了5個工作」,短短几個字便交待了背景。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畢業後換了5個工作既能推出她是個公主病重度患者,也能推出她很有自我尋求的渴望,對生活敏感而不滿足,幾個字的描述概括不了一個活生生的個體。

後來,文章的走向很符合大家的期待,開始說這個姑娘抱怨自己在公司被排擠,又要辭職。然後作者就無奈了,說,「被排擠?這不就是人生常態麼?這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是呀,是人生常態,但抱怨不也正是一個正常人在面對不公時的正常反應麼?即便姑娘因此而辭職,而出走,這一切對她這個個體而言都是有意義的,在旅行和一次次的選擇中她也許會逐漸的找回自我,當經歷過這些動盪和痛苦,當有一天她變得獨立成熟,或許她會感謝自己曾經抱怨和衝動,而絕不是否定自己的過去,說自己本不該抱怨,世故從來也不是成熟。

作為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我堅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在追求個人價值和定位的過程中,無論做出了多麼奇特或貌似盲目的行為,只要沒有損害到他人的利益,便都是應該被尊重和允許、甚至應該得到鼓勵的。

這種對個體藐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我所多次強調過的,用頭腦替代真實的生活——即凡事都要講求一個目的性。比如另一篇文章說,敢慢下來的前提是已經掌握了養活自己的技能,做好了完整的商業規劃,以免旅行回來之後與社會脫節,簡歷上大片空白,如何再找工作?那篇文章里有一個很不錯的問句是:你把居無定所、打零工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過成了以後的生活。這樣,你也無所謂麼?

實話講,作者的文筆還是不錯的,我很欣賞。按慣例,後面往往還會跟上一個很能自我安慰的所謂「業餘時間」理論:親,把旅行當愛好吧,業餘時間再去,生活還是苦逼的。

只是,親,你看不出來麼?這是反人性的。你是在看過一本叫做《戀愛、結婚及未來婚姻生活規劃》的書,做好讀書筆記,考試通過後才開始去戀愛的麼?

還是那句話,請尊重我們每個人的真實感受。當你熱戀的時候,你願意為她赴湯蹈火乃至付出一切,當你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你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了城市之巔。同樣,當我迫不及待的要旅行的時候,我根本無法忍受把它當作業餘愛好的妥協。

是的,我們就是要這樣無目的的,盲目的走向旅途,為何不可以呢?你沒讀過毛姆和凱魯亞克麼?是的,恰恰正是因為迷茫我們才要去旅行,如果我們在旅行前就知道我們要去哪兒,都要做些什麼,會遇到什麼樣的風景,那這旅行,和跟團跟導遊去景點拍照的大媽又有何區別?旅行的精彩正在於未知,不是麼?

[1]

作者簡介

樂含影,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