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会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会昌县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县,是中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中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是革命老区,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赣江一级支流贡江上游,东南邻福建武平和长汀,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矿藏有锡、岩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存有会(昌)、寻(乌)、安(远)中央县委旧址、中共粤赣省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拥有汉仙岩摩崖石刻、羊角古城堡、会昌山森林公园、会仙温泉等名胜古迹。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会昌县在其中。

2019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会昌县退出贫困县。[1]

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划于都县东南六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属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绍定四年(1231)升会昌为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县。而据《会昌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开得砖12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

元大德元年(1297)会昌升为州,辖瑞金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此后明清二代会昌均属赣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代府州制,次年统一为县制,各县直属省。会昌属江西省。

民国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十二行政区(长官公署设宁都)。

民国24年(1935),江西省划为8个行政区,会昌属第八行政区(专署设宁都),直至1949年8月会昌解放。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共筠门岭地下区委;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联合成立中心县委;1933年2月在会昌县内设会昌、筠门岭、西江三县;1934年9月三县又全并为会昌县。

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会昌北部地区,10月成立“会昌县革命委员会”,先驻庄埠,后迁至县城,隶中央苏维埃政府。1932年1月,撤销会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7月,建立西江、门岭县,会昌一分为三,隶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5月,西江县划为中央直属县。同年,会昌县苏与门岭、寻安县苏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寻安会县苏,隶赣南省苏。西江县隶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解体,会昌复为一县。

1949年8月22日会昌解放,成立会昌县人民政府,属赣州专署。9月中旬,成立宁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昌隶属之。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会昌属赣州地区专员公署。此后,赣州行政区划多次易名,会昌一直隶属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会昌县在其中。

行政区划

1984年5月15日,设立小密乡、庄埠乡。1988年9月12日,撤销筠门岭乡、西江乡,设立筠门岭镇、西江镇。

1995年9月29日,撤销周田乡、麻州乡、庄口乡,设立周田镇、麻州镇、庄口镇。1997年1月14日,撤销文武坝乡,设立文武坝镇。

2000年,全县辖7个镇、15个乡:文武坝镇筠门岭镇湘江镇庄口镇西江镇麻州镇周田镇、长岭乡、清溪乡、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珠兰乡、洞头乡、中村乡、站塘乡、永隆乡、富城乡、小密乡、凤凰崠乡、庄埠乡、白鹅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8115人;其中: 湘江镇 35490 、筠门岭镇 27740 、西江镇 41442、 周田镇 46601、 麻州镇 24158 、庄口镇 20438、 文武坝镇 26882 、长岭乡 7758、 清溪乡 4294 、右水乡 14250 、高排乡 11941 、晓龙乡 12566、 珠兰乡 14726 、洞头乡 8541 、中村乡 7108 、站塘乡 14194 、永隆乡 7429、 富城乡 13597 、小密乡 15770、 凤凰岽乡 10147 、庄埠乡 7768 、白鹅乡 15275(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10月22日,撤销湘江镇,划归文武坝镇。

2003年10月21日,撤销凤凰崠乡,分别划归西江镇、文武坝镇、庄口镇管辖;撤销长岭乡,成建制划归筠门岭镇管辖。

2009年全县设6镇13乡:文武坝镇、筠门岭镇、西江镇、周田镇、麻州镇、庄口镇、清溪乡、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珠兰乡、洞头乡、中村乡、站塘乡、永隆乡、富城乡、小密乡、庄埠乡、白鹅乡。共有26个居委会、243个村委会。[2]

地理环境

地质

会昌县境内地质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地层有前寒武与寒武系、白垩系、侏罗系、第四系、石炭系、泥盆系、二迭系,岩浆岩和混合岩,以前寒武—寒武与寒武系为多,岩浆岩次之。

前寒武—寒武与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筠门岭、洞头、高排、中村、永隆、站塘、富城、右水、麻州、晓龙等乡镇。面积1269.0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6.62%。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县城盆地、庄口、庄埠、小密、西江等乡镇。面积327.7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04%。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小密、筠门岭、周田、清溪等乡镇的小块地区。面积78.9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90%。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县城至麻州、周田镇下营和西江镇等地。面积40.2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48%。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江、小密、白鹅、庄口等乡镇。面积32.6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白鹅、庄口、庄埠、西江、小密等乡镇。面积12.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0.45%。

二迭系:零星分布在西江、小密、庄口等乡镇。面积10.3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0.38%。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筠门岭、清溪、周田、右水、洞头、中村、永隆、富城、文武坝、高排、珠兰、白鹅等乡镇。面积950.85平方千米,点开全县总面积34.93%。

混合岩:分布在前寒武—寒武及寒武系地质的乡镇中。

地貌

会昌县四面环山,中部狭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岭余脉横亘西南,主峰盘古嶂1184米,是赣粤分界的天然屏障。武夷山余脉逶迤东部和东南部,主峰洋石岽海拔1107.8米,是赣闽天然分界岭。东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低山环绕,峰峦重叠。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丘陵起伏,坡岗连绵。县境山区占全县面积25%,丘陵占69.7%,盆地占5.3%。其主要地貌为剥蚀构造丘陵和侵蚀构造山地两大类。

剥蚀构造丘陵地貌 按高程和形状可分为低丘、中丘、高丘三类。

低丘 海拔高程小于200米,相对高程40~100米,坡度15°~20°,呈小块或不规则而狭长条带状盆地。面积144.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3%。主要分布在周田、右水、麻州、文武坝、庄口、庄埠、白鹅、西江等乡镇。

中丘 海拔高程200~300米,相对高程100米,坡度20°~30°,呈狭长火炬形分布。面积52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9.4%。主要分布在筠门岭、周田、站塘、右水、麻州、文武坝、珠兰、庄口、庄埠、白鹅、小密、西江等乡镇。

高丘 海拔高程300~500米,相对高程100~200米,坡度30°~40°,呈北西—南东展布。面积1368.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0.3%。主要分布在中丘东西两侧的筠门岭、周田、中村、站塘、永隆、富城、右水、高排、麻州、文武坝、珠兰、庄口、庄埠、白鹅、小密、西江等乡镇。

侵蚀构造山地 县境内只有低山地貌,分布在县南的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展布。海拔高程500~800米,相对高程200~300米,坡度35°~45°。面积680.6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25%。800~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于东、西两侧的低山地区。岩性多为花岗岩、变质砂岩及板岩、混合岩等岩石。

气候

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温润气候区,具有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涝,四季分明差异大。由于距海洋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阴雨,夏热无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长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3℃,一月份平均气温8.3℃,七月份平均气温28.7℃;极端最低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39.5℃;≥10℃积温6079℃;平均无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达752.9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涝灾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24%,加之蒸发量又大于降雨量253.5毫米,常发生干旱。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夏季洪涝、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风”。[3]

资源

土地资源


1995年以前,会昌县土地统计面积为2722.18平方千米。1996年,会昌县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调查结果面积为2709.91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21.066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77.74%,宜种松、杉、毛竹、油茶、柑桔等。耕地面积2.18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8%,宜种水稻、甘蔗、烤烟、豆类、莲藕等农作物。其中水田2.0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4.6%。还有旱地0.0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1%。可种红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未利用的土地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4.6%。

水资源

地表水

地表水资源丰富。会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约1600毫米,最多可达2000毫米。县内溪流纵横,有大小河流319条,且河床比降大,境内河流总长1726千米。水域面积7363.63公顷,河网密度0.64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3.3立方米/秒,集水面积7313.7平方千米。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21.98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80.58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发电量2.18亿千瓦时。平均水能密度65.8千瓦/平方千米,可供开发量10.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58.6%。

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通遍布全县。据江西九○九地质大队调查,全县日产地下水98.35万吨,年产水量3.59亿万吨。已开发利用地下水1.4万吨,年利用地下水500万吨。县内有矿泉、温泉18处。洞头乡、西江镇湾兴村的矿泉水,纯净无杂质。筠门岭镇车心村热水塘温泉,含硫磺,对皮肤病有疗效。

植物资源

据2004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会昌县有林地面积202157.2公顷(其中竹林1240.1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627.1039立方米。有树种82科472种。其中珍稀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南方红豆杉、突托腊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翠柏、楠木。

2009年,县内尚存100年以上古树92棵。其中榕树21棵、樟树19棵、枫树27棵、银杏5棵、红豆杉2棵、楠木2棵、罗汉松1棵、马尾松6棵、杉树1棵、牛筋子树3棵、桂花树1棵、荷树4棵。

动物资源

据1985年初步调查,会昌县野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野猪、刺猬、狐狸、麂、山羊、黄鼠狼、野兔、燕子、竹鸡、野鸡、鹧鸪、麻雀、斑鸠、杜鹃、喜鹊、竹鼠、赤链蛇、红点锦蛇、中国水蛇。因气候、环境变化和人为捕杀,各类动物逐渐减少。2009年,县内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猫、斑林狸、河鹿、水麂、虎纹蛙、穿山甲、黑冠鹃隼、乌雕、长耳、短耳、灰背隼、小鸦鹃、蛇雕、黑麂。

矿产资源

会昌县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部门勘探侧定,金属矿有锡、铜、金、稀土、铁、铋、钼、锑、锰、钴、铅、钨、锌、钛等。尤以清溪乡的锡矿为最,储量达10万吨,平均品位0.84%。已开发利用的有锡、钨、稀土、铜等。非金属矿有石灰石、岩盐、萤石、石膏矿、陶土、花岗石、无烟煤等,以周田镇的岩盐为最,储量为21.4亿吨。其次是文武坝、筠门岭镇的萤石矿储量260万吨。分布在西江镇、小密乡的石灰石绵延几十里,正在开采的筠门岭镇石膏矿储量达5000吨,分布在小密、西江、庄口、白鹅等地的无烟煤175万吨,分布在右水、文武坝等地的陶土5000万吨,已开发利用的有锡、钨、石灰石、岩盐、萤石、厂膏矿、陶土、无烟煤等。其中,锡、岩盐、萤石已大规模开采。[4]

人口

人口数量

1986年,全县总人口3434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622人,占总人口9.21%;农业人口311810人,占总人口的90.79%。2001年,全县总人口4231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040人,占总人口11.59%;农业人口374121人,占总人口88.41%。2008年,全县总人口4765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52人,占总人口15.35%;农业人口403401人,占总人口84.56%。不足一万人口的乡镇有清溪乡、庄埠乡、中村乡、永隆乡。四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有文武坝镇、西江镇、周田镇、筠门岭镇。2009年,全县总人口4840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049人,占总人口16.12%;农业人口405994人,占总人口83.88%。

人口构成

全县以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人口居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汉、回、苗、侗、壮、畲、傣、高山、满9个民族。其中,汉族359358人,占总人口363027(含外国一名女性加入中国籍,在右水乡)98.99%。少数民族3669人,占总人口1.01%。少数民族中,回族3人(男1人,女2人),分布在湘江镇;苗族6人(女),分布在西江镇4人,凤凰岽乡1人,庄埠乡1人;壮族136人(男3人,女133人),分布在湘江镇4人,西江镇35人,周田镇1人,高排乡3人,珠兰乡4人,小密乡12人,凤凰岽乡7人,庄口镇15人,庄埠乡18人,白鹅乡37人;满族1人(女),分布在湘江镇;侗族2人(男1人,女1人)分布在湘江镇;傣族1人(女),分布在庄埠乡;高山族2人(女),分布在湘江镇1人,右水乡1人;畲族3518人,分布在各乡镇。

姓氏构成

1985年,会昌县有113姓。1989年9月(身份证建卡)会昌有232个姓氏。安、敖、白、常、谌、成、带、旦、典、段、鹅、丰、雇、桂、国、汗、杭、恒、享、吉、简、借、锯、孝、冷、犁、郦、裘、庐、满、蒙、宁、农、平、齐、杞、琴、屈、阙、沙、伸、使、史、释、舒、思、梭、桃、滕、铜、危、韦、翁、席、夏、相、项、解、莘、行、幸、雪、佐、岩、颜、扬、尧、伊、阴、于、郁、湛、仲、祝、诸、壮、卓、宗、奏等姓人口稀少。有18个姓氏的人口超过5000人。其中,5000~10000人的姓氏有吴、许、赖、邹、胡、何、郭、谢、黄、罗等。10000人以上姓氏有刘、曾、萧、王、钟、张、陈、李等。

性别构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63027人。其中,男性185650人,占51.14%,女性177377人,占48.86%。男女性别比(女=100)为104.76。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较,性别比上升0.88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88115人,其中,男性200275人,占51.60%;女性187881人,占48.40%。性别比106.55,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较,性别比上升1.79个百分点。2005年,根据县公安局提供的全县常住人口资料。全县总人口449125人。其中,男性23424人,占52.8%;女性214301人,占47.72%,性别比109.58,比2000年上升3.03个百分点。2009年全县总人口484043人。其中,男性250074人,占51.66%;女性233969人,占48.34%。性别比106.88,比2005年下降2.7个百分点。[5]

人口素质

受教育程度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岁及6岁以上人口31886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00139人,(男21110人,女79029人),占31.40%。接受小学教育的151026人,占47.36%,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0901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9751人,占15.60%,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17886人;接受中专、高中教育的17083人,占5.36%,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865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有865人,占0.27%,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50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6岁及6岁以上人口有340675人。其中,未上过学的19829人,占6岁及6岁以上总人数5.82%;参加扫盲班的25772人,占7.56%。接受小学教育的186103人,占54.63%,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5077人;接受初中教育的82941人,占24.3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3190人;接受过中专和高中教育的22765人,占6.68%,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682人;接受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3265人,占0.9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400人。全县文盲人口18512人,占全县总人口388156人的4.77%。

人口寿命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人的寿命普遍延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70~79岁,有12324人,占总人口的3.18%,其中,男5293人,女7031人。80~89岁,有3064人,占总人口0.79%。其中,男1079人,女1985人。90~99岁,有187人,占总人口的0.05%。其中,男40人,女147人。2000年,全县60岁以上人口36768人,占总人口388115人的9.5%。2009年,全县60岁以上人口52140人,占总人口484043人的10.7%,比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增加1.2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

会昌县

国民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亿元,增长32.27倍;财政收入由818.81万元增至2009年的4.04亿元,增长49.34倍,农民人均收入由325元增至2687元,增长8.25倍。

2005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89万元、利税6386万元,实现利用外资总额282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568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68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果业开发面积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2006—2008年,会昌连续三年获得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综合先进,2008年评为全省强农惠农先进县,2009年被赣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05—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综合先进县。2006年以来,会昌先后获得全省“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先进单位”、全省“工业发展年度贡献奖”和赣州市“年度工业发展先进县”等荣誉;先后荣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江西省卫生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县” 和“赣州市第一届文明城市”。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9.9亿元增加到42.5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1.16亿元、0.74亿元增加到5.02亿元、3.37亿元,分别年均增长34.1 %、3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由6.5亿元、1.6亿元增加到43.1亿元、10.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6%、32.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由13.7亿元、5.1亿元增加到47.4亿元、20.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8.3%、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均增长17.1%。三次产业比由39.1:24.4:36.5调整为26.6:39.4:34。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有效巩固,现代服务业有新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良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1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8:42.7:33.5调整至21.9:44.2:33.9。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44万美元,出口总额2872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8元。

农业

会昌是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1986~2009年,会昌县通过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使粮食单产不断提高。在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下,2009年粮食总产161920吨,比1986年增长62%。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禽生产,2009年较1986年都有较大的增长。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1998年,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家庭联产承包权长期不变,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2004年起,在会昌开展“五新一好”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4~2009年,新农村建设示范点490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总数的15.7%。基本达到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逐渐发展成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涌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2009年,连续4年会昌县被赣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2005年,中央作出全部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4860万元,比1986年增长25倍。

工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会昌工业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其中,国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50%,集体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40%左右,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很少,占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进入21世纪后,国营、集体企业逐渐下降,特别是国营企业大幅度下降,私营企业明显上升,2004年工业总产值40879万元,其中,国营企业工业产值2086.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10%;集体企业工业产值399.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0.98%,而私营企业工业产值38393.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3.92%。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00万元,其中,国营企业工业产值73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8%;集体企业工业产值59707.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3%;私营企业工业产值28256.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9%。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0.8亿元、增加值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3%、34.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工业化率提高2.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总数达到29家。

第三产业

1986年后,国家放开私营商贸经营服务范围,搞活商品流通,原来以国营集体为主的商贸服务体系逐渐被打破,个体私营商贸服务业迅速发展。198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8万元,其中,国营经济1917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38.7%,个体经济723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14.6%。199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00万元,其中,国营经济2429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27.3%,个体经济2358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26.5%。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23万元,其中国营经济8862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23.3%,个体经济17458万元,占消费品总额的45.8%。与1986年相比,国营经济下降了15.4个百分点,个体经济上升了31.2个百分点。200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食品消费占家庭总支出42.8%(恩格尔系数),下降1.2个百分点。[6]

社会

教育

1986~2009年,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1986年,会昌有幼儿园47所,在园幼儿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学点84个,小学在校学生58809人,有初中24所,完中4所,中学在校学生10249人。199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为99.2%,初中入学率95.1%,毕业率98.2%。当年10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会昌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秋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同时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填补特殊教育空白,创办珠兰示范学校,成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学校。2008年,投入1.5亿元,动工兴建新会昌中学。2009年,会昌有幼儿园257所,在园幼儿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学点56个,小学在校学生71249人,有初中23所,高中4所,初中在校学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学生7228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99.9%,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4%。高中考取大专院校学生数2005年突破4位数,2009年为1661人。

1986~2009年,教师队伍得到充实。1986年,全县教职工总数3111人,有小学专任教师2115人,中学专任教师460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0人。2009年,全县教职工总数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其中有小学专任教师2481人,中学专任教师1579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4人。全县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65人,初级职称教师1985人。

1986~2009年,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2005年后,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计投入7.8亿元,是1986~1999年14年总和的5.3倍。1986~2009年,累计投入校建资金31471.51万元,新建校舍32.148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4.56平方米。

交通

会昌有二条高速公路(厦蓉高速、济广高速)、二条国道(323国道、206国道)、二条铁路(赣龙铁路、规划的鹰(潭)瑞(金)汕(头)铁路)穿越全境东西、南北方向,另有会武线(会昌至福建武平)、省道会杉线、周版线(会昌周田至安远县版石)构成境内主要交通干线。会昌县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

赣龙铁路(赣州-龙岩)在会昌县设有会昌北站(客运站)。

旅游

防空洞

会昌县境内旅游景观有汉仙岩、盘石山、肖帝岩、会昌山、狮子岩、车心温泉等。相传八仙之一汉钟离得道成仙处的汉仙岩被流传为“虔南第一山”,并有“江南小蓬莱”之美誉。另外会昌还是个红色旅游城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全红县”,有3.86万人参加红军,7700多名志士进入烈士名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会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南大门。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筠门岭关税处、贸易分局、粤赣省委、省苏、省军区都设在这里,成为领导和组织闽粤赣边区各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枢纽。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27年8月,周恩来、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挥师南下,与国民党钱大钧部进行了著名的“会昌战役”;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和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南线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10月红九军团11538人在会昌集结,踏上长征路。为了革命的成功,386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77200多名群众加入了支前作战行列,为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优秀的会昌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会昌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有文武坝粤赣省旧址群、会昌山景区、筠门岭旧址群,均为清末建筑,原貌保存,向各地游客免费开放,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仙岩

汉仙岩风景区位于会昌县筠门岭境内,为赣南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莱”的称誉,其自然景观可以跟龙虎山和武夷山媲美,是镶嵌在闽粤赣三省边境上的绿明珠。由羊子岩、汉仙岩、盘古山、羊角古城和会仙温泉等部分组成,集碧水、丹山、古建、温泉、森林于一体,核心景区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面积为75平方公里,发源于寻乌县的湘水贯穿其南北。外围景区尚未界定,普遍认为应该包括周田等乡镇的部分地域,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1995年,汉仙岩风景区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莲池

民间传说何仙姑漂海之后,把莲花放在这口池塘中,因为水浅,所以莲花很快就扎下了根,隔日便盛开满池白莲花。后来有人在池塘下面又开凿一口池塘,移栽白莲。奇怪的是,从此白莲全部枯萎凋谢。据说,仙家留下遗言:要想栽活白莲,等到太平盛年。

石罅泉

泉水大旱不干,大涝不满,泉水清冽,甘甜爽口。民间传说,铁拐李因口渴难耐,就用铁拐杖在这里捅开一个窟窿,于是清泉涌流,供给八仙饮用。当地人又叫它“长命泉”,常年饮用这里的泉水,可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民间传说《仙画》中的李子乡就在这里遇上铁拐李,得到一团宝贝,能画出会活动的动物,成为一绝。

千手观音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观音,又称观世音、观音声、观自在,是家喻户晓的菩萨。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音”。他普渡众生,救人于危难之中。据密宗经典所记,观音菩萨曾立下誓言,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这棵树长出的枝叉,用“千手观音”来描述非常恰当。

盘古山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盘古山”这个地方,盘古文化广为流传。典籍上详细记载“盘古山”的有北宋的罗苹《路史·前记一》。书上写道:“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古之谓也。”民国之前,会昌行政区划为劝乡、湘乡、浮乡、化乡、承乡等五乡。湘乡管辖县城以南地区,盘古保是其中的一部分,位于筠门岭镇盘古村。类似名称的还有盘古村、盘古隘、盘古嶂等。会昌盘古山位于筠门岭镇南7公里处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盘古十景,曾经游历过盘古山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留下了不少诗歌和文章,充实了盘古山的文化底蕴。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宫,现存眉林寺,寺内有《盘古寨门碑记》等石碑9块,其中5块为清康熙年间的。另据会昌县旧志记载,筠门岭镇有盘古山眉林寺,为会昌名寺。南宋进士曾作《盘古山记》一文云:“其出盘纡,崚峥”,“本盘固,固讹为古耳。”清代朱微曾作《盘古山》。盘古山四壁陡峭,东临湘水,奇峰突起,独冠群山。山顶布满苍松翠竹,居中坡度较平缓,形似一个周长5公里、直径1.5公里的大圆盘。山顶可攀援处都筑有坚固的山寨,唯西南有一条凿石磴道盘岩壁而上,人称“自古盘山一条路”。[7]

特产

会昌豆干

会昌豆干全称会昌酱油豆干,江西会昌是有名的酱干之乡。会昌酱干富于悠远浓厚的文化底蕴,它在清代嘉庆年问,被官府指定为贡品,誉满京华。实际上,它的历史渊源还可上溯到“真龙天子”乾隆皇帝,盛世佳话,传为美谈。产品获"江西省世纪之光"新产品奖。由江西省会昌县美好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省会昌酱干等公司生产。生产的会昌酱干、会昌豆干、保鲜豆干、麻辣香干、酱干王,有“康寿”牌、“香而嘉”牌等品牌。会昌豆干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是添加了多道秘制工艺,绿色、健康、鲜香味美、唇齿留香。

会昌米粉

中国的米粉在江西,江西的米粉在会昌。会昌的米粉出口量占了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会昌是中国米粉之乡,会昌米粉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有江西五丰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华达昌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生产会昌米粉,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出口量均居国内同行前列,生产的米粉有五丰牌、高富牌、汉仙牌、祥麟牌和吉麟牌。会昌米粉采用专利工艺技术生产,全部为纯大米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产品外观晶莹洁白,粉条粗细均匀,垂直性好,酸度低,不伤胃,煮后不糊汤、不断条、不破裂,口感爽滑柔韧,富有弹性,极富嚼劲;在冷水中长时间浸泡能保持完整形状且不影响烹调性;20根米粉就能吊起一个48公斤的成年人,堪称天下一绝。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并已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产品80%以上出口到美、加、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会昌茶叶

会昌茶叶色清味香耐泡,久负盛名,清乾隆前曾列为贡品。年产茶叶90吨。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

珍珠粉

又称珍珠丸。以优质晚米为原料制作而成,呈漂白色,粒小如珠,食用方便,滑爽鲜甜,别有风味。会 昌县土产公司经销。

香菇

有花菇、厚菇、平菇三种,是席上山珍。全县年产量达160吨。由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

蜂蜜

又称“蜜糖”。分白、黄、红三种。蜂蜜含有葡萄糖、果糖70-80%,以及其他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也是加工药丸的主要原料。会昌气候温和,花木丛生,盛产蜂蜜,年产蜂蜜2.5万斤以上。由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

笋干

品种有茅竹笋、黄竹笋、桂竹笋、苦竹笋等。产量最多的是茅竹笋,有冬、春笋之分。冬笋产量少,味道美;春笋量多,晒成笋干,可长年储存,是席上山珍之一,年产量达50吨。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

酸枣糕

亮泽透明,类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原糖和多种维生素。1984年列为省级科研项目,由江西省会昌县果品厂生产。[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