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犁黑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犁黑蜂
原圖鏈接  

伊犁黑蜂 原称新疆黑蜂,分布于新疆西北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该黑蜂体形大、色黑、繁殖力强、分蜂性弱、耐寒、抗病、善于利用大宗或零星蜜源,分类上应归属于欧洲黑蜂。是属于世界四大蜂之一。它是一个已为长期生产实践证明了的适应当地严酷气候和蜜源特点的优良黑蜂品系(生态型),是中国的一个宝贵蜂种资源。

饲养简史

伊犁黑蜂是1925~1926年间,由俄罗斯人从亚细亚哈萨克斯坦带入新疆的。其中较著名的一位是思迪凡·堪德诺尔特(КндновотС)。他带入时只有十几群,并定地在伊宁饲养。由于当地蜜源植物丰茂,气候适宜,产蜜量高,加上俄罗斯人喜食蜂蜜,带入的黑蜂很快在伊宁市的俄人中繁衍开来,并逐步扩大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饲养。经几十年的传播,逐渐由伊宁市发展到特克斯、昭苏、霍城、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以及北疆的阿勒泰地区,据初步调查统计,全伊犁州有黑蜂18,000群左右,全新疆约有黑蜂25,000群,其中以尼勒克县和新源县数量较多,原始蜂群也保留较好。经过长期的定地饲养,黑蜂对当地的气候和蜜源已十分适应。正常年景,群平均产蜜量约80~100kg,最高产量超过250kg。这种成绩是蜂种和蜜源综合的表现,在国内外都算是难得的。


形态特征

伊犁黑蜂原始群的工蜂,雄蜂黑色。蜂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吻较短,平均长度为6.27±0.12mm,变化范围6.03~6.44mm。与西方蜜蜂诸地理品种比较,黑蜂的吻最短。工蜂的初生重较重,平均为120.63±5.19mg,变化范围109~127mg,同欧洲黑蜂相近。几丁质均为棕黑色、绒毛为棕灰色。有少数工蜂的第2、3背板两侧有小黄斑。肘脉指数较小,平均为1.57±0.24,同欧洲黑蜂相近,但小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前翅长平均为9.68±0.11mm,变化范围9.37~9.88mm,比欧洲黑蜂长,介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之间。前翅面积平均为15.35±0.32mm2 ,变化范围14.14~16.75 mm2,同欧洲黑蜂相近,大于意大利蜂,小于高加索蜂。第3、4背板总长平均为4.75±0.13mm,变化范围4.62~4.86mm。第4背板突间距平均为4.55±0.11mm。翅钩数平均为21.2±1.9个,变化范围18~24个。工蜂自然巢房对边距平均为5.46±0.17mm。

生物学特性

黑蜂耐寒,越冬性好。1985年越冬试验证明,在伊犁高寒地区,冬季极端温度-40℃的情况下,黑蜂可以在室外安全越冬。在越冬室中,群势在1 kg以上都能正常越冬,节省饲料。同卡蜂相比更耐寒和省饲料。黑蜂的耐寒还表现在早春冰雪未完全融化时,在室外气温8℃左右,就可采集雪退花的花粉归巢;在大流蜜期,即使在下毛毛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黑蜂仍可出巢采集,而同场的意蜂则停止采集。通常黑蜂群势达13~15框蜂、6框子时便发生分蜂。王台数一般6~8个。

伊犁黑蜂蜂王的产卵力较强,育虫节律陡,两年繁殖期测定结果,平均日产卵量为1,181粒,最高曾达2,680粒。在当地条件下同意蜂相比略低,但比意蜂王产卵集中成片,虫龄整齐,蛹房密实度高。采集力强,尤其对零星蜜源的采集表现突出,采集兴奋,出巢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泌蜡力强,喜造赘脾,造脾速度快。产浆力一般。

在内地蜂场未进伊犁放蜂之前,未曾发现黑蜂有任何病虫害。随着内地蜂场入疆放蜂,黑蜂开始感染上幼虫病、麻痹病、蜂螨等。但黑蜂抗病力强。1978年尼勒克种蜂场部分黑蜂感染美洲幼虫病,没有用任何药物,只采取换王结合换箱换脾的办法,很快病除。1986年,将意蜂囊状幼虫病发病严重的病脾8 张加入3群健康的黑蜂群中,结果病脾上的烂虫很快被清理干净,产上卵,且这3群蜂都没有发病,说明黑蜂的抗病力较强。黑蜂的抗螨力也较强。1964年大蜂螨传入黑蜂饲养地,至今每年只需在秋季断子治1、2次,第2年便不会形成灾害。在新疆气候条件下,黑蜂蜂群中还没有发现有小蜂螨和蜡螟寄生。

黑蜂比意蜂更喜欢采胶。黑蜂怕光,提脾检查时不安静,性情凶暴,爱螫人,这是黑蜂的一大缺点。黑蜂春季最长寿命为47天,采蜜季节最长为33天,越冬期最长能达到204天。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新聞

  • 新疆挽救瀕臨滅絕的純種伊犁黑蜂[1]  

新華社伊寧3月19日電(記者陳國安) 新疆有關方面正在采取措施,挽救瀕臨滅絕的純種伊犁黑蜂。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黑蜂從俄國進入我國伊犁山區和阿爾泰山區,并逐漸形成地方新物種--伊犁黑蜂和阿爾泰黑蜂。50年代伊犁黑蜂規模達到2000群左右,其習性暴烈,難于管理,因而只適合于庭院養殖。1959年前后,新疆引進世界公認的優良品種意大利蜂近3000群放養伊犁地區,黑蜂的活動范圍從此越來越小。到90年代,新疆的意大利蜂終于一統天下,黑蜂逐漸消亡。

盡管政府有關部門對黑蜂采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在伊犁地區尼勒克縣設立黑蜂自然保護區,試圖保持伊犁黑蜂的物種純度,但由于這種蜜蜂的生活習性所致,保護工作難度極大,現在黑蜂保護區已名存實亡。多年來,意大利蜂和其它蜂種自由出入黑蜂保護區,就連保護區內的定點黑蜂場也基本意大利蜂化。

尼勒克縣種蜂場科技副場長魏建軍說,目前尼勒克縣仍有500群伊犁黑蜂,其純度只有50%左右。近几年,尼勒克縣種蜂場努力挽救這一瀕危物種,自治區有關部門也撥出專款用于黑蜂提純復壯工作。


保护级别

1980年5月27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转发了由农业、农垦、供销三主管部门关于建立“伊犁黑蜂”保护区的报告,把天山南侧西至霍城县玉台,东至和静县巴伦台列入保护区范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