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選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工選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是指針對特定性狀進行育種,使這些性狀的表現逐漸強化,而人們不需要的性狀則可能逐漸消匿的過程。最早對此進行定義的科學家為查爾斯·達爾文,他以發生在馴養動物的人擇過程來闡述演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或稱天擇)機制。
人工選擇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的,他在《物種起源》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兩部著作中,援引大量事實說明人工選擇的原理和方法。其要點如下:一切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皆起源於野生的物種;生物普遍地存在着能遺傳的變異,但單靠變異還不能形成新品種,雖然有少數品種可以由顯著的變異一步形成(如安康羊、矮腳狗),但大多數品種卻是由微小變異、特別是延續性變異逐漸積累而成的;人工選擇的要素是變異、遺傳和選擇,變異是形成品種的原材料,遺傳是傳遞變異的力量,選擇則是保存和積累有利變異的手段;人工選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淘汰對人沒有利的變異,二是保存對人有利的變異;人往往喜歡一些極端變異的類型,於是經過一代一代的人工選擇,就從一種祖先分化出不同的品種,這就是在家養狀況下所看到的性狀分歧;人工選擇可分無意識的選擇和有計劃的選擇,前者在古代就有了。
與自然選擇的區別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是自然界對生物的選擇作用。使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人工選擇是在不同的飼養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是所選擇的形狀積累加強,最後選育出不同的品種。
先有自然選擇,在此基礎上再有人工選擇。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