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基督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亳州市基督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白某来亳州传教,并在涡北建立了教堂。白回国后,宣统二年(1910),美国人包治丕自山东来亳,接替白在亳州的传教事务。当时入教者不多,包治丕勾结官府,拉拢豪绅,扩大教堂,并雇用中国人布道。民国4年,涡北教堂正式建立,扩大传教活动。民国13年,包治丕的弟弟包万德、妹妹包爱德亦来亳,协助他传教。他们逐户布道,教徒发展到2000多人。民国18年,正式成立教会。民国29年,成立北关教会。
民国时期,基督教总会堂设在涡北董家街北(现在亳州市第一中学),牧师为美籍人邵士德。下设两分堂:一在王巷口,牧师张效曾;一在北关洪济桥,牧师张学礼。分堂下设支堂。民国24年,设十八里支堂,有教徒36人;同年又设辛集支堂,有教徒120人。民国28年,设十河郭庄支堂,有教徒22人;同年又设赵桥支堂,有教徒21人。民国29年,设城北张集支堂,有教徒170人;同年又设双沟支堂,有教徒28人。民国30年,设芦庙支堂,有教徒140人;同年又设余集支堂,有教徒19人,又在十九里集设一布道所,有教徒126人。安溜支堂原属鹿邑县,同年转属亳县。
民国31年,设魏岗芮庄支堂,有教徒18人;同年又设高楼支堂,有教徒27人。张集、芦庙、辛集支堂隶属涡北教堂;魏岗、余集、高楼支堂隶属洪济桥分堂;赵桥、十河、十八里、双沟各支堂隶属城里王巷口分堂。
基督教在当地也兴办了一些福利事业。宣统二年(1910),涡北教堂办福音小学1所;洪济桥教堂、王巷口教堂,也各办小学1所。民国10年,美籍传教士柏瑞德办妇婴院1所。民国21年,柏瑞德在城里教会办女子小学1所。民国27年,日军陷亳后,牧师邵士德和张子和等,办一难民所,可容难民2000多人。同年,在难民中有些知识分子教徒,开办怀恩中学1所,怀恩、崇实、怀德福音小学3所。民国31年,涡北教会开办圣经学校1所。
建国后,当地基督教开展了以自治、自传、自养、爱国、爱教为主要内容的“三自”革新运动,恢复了正常活动。1957年,成立“三自爱国委员会”,有委员9人。县城成立基督教“浸信会”,由牧师张效曾、张开礼、梁贯道、陶言信4人负责。原城里、北关分堂改为总堂。北关总堂下设高楼、黄庄、余集3个分堂;涡北总堂下设张集、芦庙、张店、辛集4个分堂;城里总堂下设双沟、十八里、赵桥、郭庄、十河、安溜6个分堂。后城关教堂被学校占用(涡北教堂被一中占用,北关教堂被烈小占用,城里教堂被第一回民小学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停止活动。1982年,恢复了“三自爱国委员会”,基督教在亳县恢复了正常活动。1985年12月25日,涡北基督教堂庆祝“圣诞节”,城乡参加者达4000人以上。这年,经省民委宗教事务处批准,设双沟、张集、减店、赵桥4个宗教活动点。
基督教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参考文献
- ↑ 基督教世界三大护教战争,bilibili,2019-08-05
- ↑ 什么叫福音,什么是信福音,为什么信福音!,新浪博客,20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