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河民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主要流行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它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由小调、劳动号子、秧歌(田歌)三大类组成。五河民歌的表演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有《摘石榴》、《打菜苔》等久唱不衰的代表作。

2008年,五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五河民歌

申报地区:安徽省五河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安徽省

遗产编号:Ⅱ-76

批准时间:2008年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

五河民歌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等类型,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2001年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来自安徽省五河县的两名选手分别以当地民歌《摘石榴》、《打菜薹》双获金奖。这次国际民歌艺术节,他们演唱的《摘石榴》、《打菜薹》在艺术节上引起了轰动。优美的旋律,大方的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摘石榴》还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播放,连艺术节颁奖仪式的伴奏也锁定了这首欢快的乐曲。

五河民歌近年来在我们家尤其盛行,尤以民间小调最为流行,内容都是反映当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让人看了十分的亲切,但市场面也出现了很多内容粗俗的作品,诸如表兄妹、叔嫂情、姐夫与小姨等。东北二人转也东北当地也有很多粗俗的作品,但由于赵本山的努力,二人转已经被中国广大的群众所熟知,希望五河的民间小调也有人来带个头,让它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收集整理求新生

保护五河民歌,记谱整理刻不容缓。 11月28日,五河县文化馆开始第五次民歌资源普查活动。1984年就开始从事五河民歌整理工作的陈传林,再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户,“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只有多跑跑,才能搜集到更多的民歌。”在张荣阳、姜兰云、陈传林、张红曼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五河民歌记录在册的由过去的70多首,增加到今天的180多首。根据这些记录整理,十多首歌曲收录进《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出版了《五河民歌选》,制作了《五河民歌MTV10首》。 五河县为确保非遗工作开展顺利,专门下发《五河县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成立五河县民族民间文化领导小组负责监督管理。 近年来,五河县多次组织民歌手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安徽省首届农民歌会以及周边省市的邀请演出。五河县民歌专家还做客央视接受专访《摘石榴》当场收录进《中国民歌博物馆》。五河民歌两次应邀走进央视,民歌歌手和全国知名歌手分别现场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八段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此外,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三次来五河县采风,制作的五个专题片二十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由于大多以口头传唱来完成,五河民歌的语言艺术、旋律结构均来自大自然和艺人的创作,每首歌因人而异,韵味风格也各有不同之处,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突出。为完善传承体系,五河县拨出专门经费对五河民歌老艺人保护、传承人培养,实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个全国知名歌手,十个优秀民歌传承人,100个五河民歌业余演出队伍,1000个业余民歌手。目前,五河县县级传承人名单即将出炉,原生态保护村的命名工作也在筹备中。民歌还走进小学生课堂,目前,该县实验小学、五河三小成为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2004年开始,连续多年参加全省少儿文艺调演。每年一届的五河民歌歌会、五河春节联欢晚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清明传统庙会等,为县内的民歌艺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各方观点

崔琳(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随着时代变迁,一部分民歌慢慢消失,但新的民歌也会诞生。为了把一些经典民歌保留下来,积极保护传承非常重要。除了行政手段外,让青少年唱民歌是传承的最好手段。如在中小学用乡土教材的办法,教学生唱民歌。 谢林义(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文化主管部门可积极组织当地优秀民歌手或民歌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年青的民歌手,并组织他们不断参加当地及省内外文化活动。同时,兄弟省份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如广西、云南在音乐院校中开办民歌传习班、民歌手班,新疆在艺术学院设立“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晨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保护五河民歌,要加强组织具有专业水平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广泛挖掘、收集、整理原生态五河民歌的有关资料,并提高那些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待遇。同时,建立“五河民歌博物馆”,鼓励改编不同版本的五河新民歌,以五河民歌为素材创作各类器乐曲、舞蹈、说唱、“五河民歌剧”等艺术作品。 赵新盟(国家一级编导): 保护五河民歌,必须做到“根深叶茂”,“根深”就是要发展原生态的五河民歌,始终保持着五河民歌的特色;“叶茂”则要推广民歌,扩大影响力,以新形式、新角度来演唱五河民歌。五河民歌与花鼓灯发展同为淮河流域富有特色的艺术瑰宝,两者可以结合发展,近年来,在诸多大型演出中,五河民歌逐渐作为灯歌成为花鼓灯表演的一部分,歌舞并重,视觉与听觉得到了完美结合。

代表作品

小调:《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五河五条河》、《五只小船》、《姐在塘崖洗白衣》、《花赞》、《虞美人》、《探妹妹》   号子:《淮河大堤长又长》、《金山银山收到家》、《起秧号子》、《牛号子》   秧歌:《大米好吃要把秧栽》、《丰收年唱丰收歌》、《如今农村新事多》[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