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云苓又名茯苓(fú líng),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
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的根,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与茯苓完全无关。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茯苓
学名:Wolfiporia cocos
别称:云苓、松苓、茯灵
界:真菌界
门:担子菌门
亚门:伞菌亚门
纲:伞菌纲
目:多孔菌目
科:多孔菌科
属:茯苓属
种:茯苓
分布区域:大别山金寨、岳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湖南主供南方使用,产量居次。
形态特征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
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1、菌丝体 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
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
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
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
宽约2-5微米,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 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 。
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小者重数两,大者数斤、数十斤;
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干后坚硬不易破开。菌核外层皮壳状,
表面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
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
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
3、子实体 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蜂窝状,
大小不一,无柄平卧,厚约0.3-1厘米。初时白色,
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
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即担孢子)。
茯苓孢子灰白色,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6×2.5-11×3.5微米。
=功效与作用
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1]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药用价值
羧甲基茯苓多糖毒性低,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3.13g/kg。对犬的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到明显的毒性反应。
但大剂量(人常用量的500倍)给药后的开始2周,
小鼠体重有明显抑制,可使末梢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加,GPT亦轻度增加。
医学作用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利尿作用:25%茯苓醇浸剂给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现利尿作用。用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实验证明,利尿作用与影响肾小管Na+的吸收有关。
有报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给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
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但也有报告认为,
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
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
若茯苓配伍以生姜、甘草则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
临床将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者,
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阐明。有人用茯苓灰分与25%茯苓醇浸液进行对照,
结果后者显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则无作用,说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
用切除肾上腺的大白鼠实验,注射去氧皮质酮合并应用30%茯苓煎剂比单用去氧皮质酮者尿量增多,
尿钠、尿钾排除量亦增加,从而认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作用,
而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
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
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麻醉时间显著延长。
煎剂特别是茯神注射液,对动物有镇静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在土拨鼠、蟾蜍和食用蛙离体心脏的灌流实验中,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
茯苓水制浸膏及乙醇浸膏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茯苓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均有增强收缩、加快心率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茯苓对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
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
使平滑肌收缩幅度降低,张力下降,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溃疡有抑制作用。
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
抗肿瘤、抗癌作用
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 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子宫颈癌S14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茯苓多糖腹腔给药10mg/kg以上,能抑制小鼠S180 实体瘤生长,
但与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联合应用未见明显协同作用,
对体外S180 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移植肿瘤U14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艾氏腹水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试验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
茯苓素对小鼠白细胞L1210 细胞的DNA 合成有明显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茯苓素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
与丝裂霉素合用的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为48%(丝裂霉素单用为35%);
与更生霉素合用的抑瘤率为38.9%(更生霉素单用为19.6%);与环磷酰胺合用抑瘤率为69.0%(环磷酰胺单用为32.3%);
与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为59.1% (5-氟脲嘧啶单用为38.6%)。对小鼠白血病L1210,
单独使用环磷酰胺的生命延长率为70%,茯苓素与环磷酰胺合用为168.1%。
关于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有实验证明, 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肿瘤作用与胸腺有关。
亦有报告指出,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补体,
使肿瘤临近区域被激活的补体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及体液因子,从而协同杀伤肿瘤细胞。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DNA 合成而实现的。
抗癌作用:茯苓次聚糖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抑制率达96.88%。
自人工深层培养获得的茯苓菌丝体中,可提取到茯苓多糖F1和H11,具明显抗肿瘤活性。
其他作用
茯苓煎剂内服,可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
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瘤生长的功能,
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ANAE 阳性淋巴细胞数,
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茯苓多糖亦能使环磷酰胺所引起的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羧甲基茯苓多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毒、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减轻放射副反应,
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无不良毒副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而水煎剂则无效。
免疫增强作用:茯苓聚糖对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营养作用
民间验方
治胃癌。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
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
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
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
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水煎服。
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
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抗癌植物及其验方》)
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
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