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組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組印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組印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組印

年份:清

類型:璽印

規格:面寬2.2厘米,長4厘米,通高1.9厘米,紐高1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組印,清乾隆,二方一組,其中「三希堂精鑒璽」,青玉質,螭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2厘米,長4厘米,通高1.9厘米,紐高1厘米;「宜子孫」,漢玉質,瓦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2.5厘米見方,通高1.5厘米,紐高0.8厘米。   此二璽是乾隆著帝名的鑑賞類印章,二璽相互配套使用,共貯於紫檀木圭璧式匣內。匣蓋兩端錯金圓雙龍捧乾卦和方雙龍捧「隆」字璽,四周淺浮雕「天保九如」圖案,底錯銀「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裝有青玉圓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內養心殿西暖閣,因這裡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而得名。從藝術鑑賞角度看,「三希堂」便成為著名藝術品的典藏地而聞名於世,與之相對應的「三希堂精鑒璽」和「宜子孫」璽便當然成為鑑定性標誌。二璽主要鈐蓋於《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續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之上,具體使用情況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續編的「凡例」中有明確說明。如《石渠寶笈》初編,凡書畫分貯乾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御書房四處,俱各用鑑藏璽以別之,又「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二璽,冊、卷、軸皆同。上等者則蓋以「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三璽。而《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續編入選者,則鈐用「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秘殿新編」或「珠林重定」、「石渠寶鑑」或「寶笈重編」。而這兩方璽在鈐蓋時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鑒璽」在上,「宜子孫」璽在下。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