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2012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

基本內容

書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ISBN:9787303133178

出版時間:2012-1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頁數:80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語文課程標準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範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課程性質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繫,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薰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儘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三、課程設計思路

1.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汲取當代語文教育科學理論的精髓,借鑑國外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

3.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4.學段目標與內容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繫,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5.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3]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與內容

一、總體目標與內容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着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4]

二、學段目標與內容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學習獨立識字。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複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二、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於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三、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4.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學寫常見應用文。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醜。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四、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4.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範圍。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5.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6.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7.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8.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複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9.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0.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1.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

12.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三)寫作

1.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2.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3.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的能力。

4.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8.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5.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複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6.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能從書刊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5]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認真鑽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具體建議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1.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教學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低年級階段學生「會認」與「會寫」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要求學生會認的字不一定同時要求會寫。本標準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建議先認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逐步發展識字寫字能力。

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漢語拼音教學要儘可能有趣味性,宜多採用活動和遊戲的形式,應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注意漢語拼音在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

2.關於閱讀教學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

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

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3.關於寫作教學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關於「寫作」的目標,第一學段定位於「寫話」,第二學段開始「習作」,這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並且抵制抄襲行為。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

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繫,善於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作練字的過程。

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4.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採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

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5.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貼近現實生活。聯繫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在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追求積極、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增強抵禦風險和侵害的意識,增強在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互動中的應對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應開放、多元,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跨學科學習,也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

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台,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

6.關於語法修辭知識

本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於對知識系統的記憶。因此,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完整」的講授與操練。

本標準通過所附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對相關內容略加展開,大致規定教學中點撥的範圍和難度;這一部分提到有關的名稱,則便於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現象和問題時稱說。關於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

二、評價建議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採用合適方式,提高評價效率。語文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於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

(一)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

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其目的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應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尤其應注意發揮其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有利於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活動。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習結果,有利於對教學活動作出總結性的結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注意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與發展的資料,可採用成長記錄袋等各種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要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態及水平。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試以外,還有平時的行為觀察與記錄、問卷調查、面談討論等各種方法。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成長記錄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除了等級或分數以外,還可用代表性的事實客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並提出建議。

各種評價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適應性,在評價的客觀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別,因此,評價設計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瑣,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評價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於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根據需要,可讓學生家長、社區、專業人員等適當參與評價活動,爭取社會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更多關注和支持。

(四)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繫,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五)具體建議

1.關於識字與寫字的評價

漢語拼音學習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講普通話、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識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檢字詞的能力。第一、第二學段應多關注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第三、第四學段要重視考察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寫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於要求「會寫」的字的掌握情況,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在此基礎上,逐步要求書寫流利。第一學段要關注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基本結構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學段還要關注學生的毛筆書寫,第四學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對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義務教育的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都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第三學段要求學生會寫2500個字。對學生寫字學習情況的評價,當以本標準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字表一」為依據。

評價要有利於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寫規範字的習慣,減少錯別字。

2.關於閱讀的評價

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其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的要求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

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在不同學段,可在誦讀材料的內容、範圍、數量、篇幅、類型等方面逐漸增加難度。

默讀的評價,應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精讀的評價,重點評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第一學段可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詞句的理解、積累;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對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學段側重考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第四學段側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讀懂不同文體文章的能力。

略讀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瀏覽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着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第一學段側重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重考察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緻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藉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3.關於寫作的評價

寫作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狀況。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的寫話興趣;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習作;第三、第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對於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生漢字書寫的情況。

寫作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

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材料的豐富性、真實性,也要考察他們獲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等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材料。

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採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

提倡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課內外作文和有價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寫作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4.關於口語交際的評價

口語交際的評價,須注重提高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認識和表達溝通的水平。考察口語交際水平的基本項目可以有講述、應對、複述、轉述、即席講話、主題演講、問題討論等。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要求,綜合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情意態度和表達能力。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態度與習慣,重在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第二、第三學段主要評價學生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第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內容,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評價宜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並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綜合考察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5.關於綜合性學習的評價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着重考察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探究精神與合作態度。主要着眼於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能積極參與活動,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還有搜集整理材料、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探究問題、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等方面的情況。第一、第二學段要較多地關注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興趣與態度。第三、第四學段要多關注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及展示學習活動成果的能力。各個學段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都要着眼於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的效率,並有助於他們擴大視野,更好地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評價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有新意的思路和表達以及有特點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三、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應依據課程標準,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並注意體現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現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繫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要重視開發高質量的新課文。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設計的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要體現語文特點,內容適量,便於實施。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0.教材編寫應努力追求設計的創新和編寫的特色。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編寫語言應準確、規範。

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閱讀材料、其他圖書、報刊、工具書、教學掛圖,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都蘊藏着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繫,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圖書評價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及教學和評價建議。2005年,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標誌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新一輪改革正式啟動。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了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義務教育質量。[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