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主观(subjectivity)与客观性相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固有的本质属性。 主观性指以主体自身的需求为基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倾向,它是个体可以拥有的观点,经验,意识,精神,感受,欲望或信念的属性。
- 其根本特征是,只存在于主体之内,属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它可以影响人判断和真理的因素。
- 主观性是通过社会内部众多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内在的社会模式。 主观性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未远离一个独立的环境,但也无尽地陷入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 根据自己的认知或想法对事物作判断,而不求符合实际状况。相对于客观而言。
- 通常语境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相反。
- 所谓“主观”就是表面现象,凭借自己的观点。未经分析推算,下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暂时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称为主观。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分
- 若一个判断或观点完全以个人独有的视角为基准,这样的判断通常称为“主观的”。因为这样的观点具有狭隘性,或许未能考虑所有事实,或许未能超越个人视角。
- 若一个判断涵盖了所有相关资料,摒弃了个人偏见,能与其他人达成共识,就可以说这样的判断是“客观的”。因为这样的判断以事实为依据,超越了个人视角。
- 主观性从属于主体的思想意识,而客观性独立于或超越了主体。
- 在哲学的许多领域中,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分都十分重要,例如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艺术中的美学判断等。
- 有些哲学家认为,所谓客观性不过是一群主体的共同信念;有些则认为客观性一定独立于或不同于主观性;还有一些人认为,一群主体的共同信念或许不是客观真理,但在实践中起到了客观真理的作用,是一种“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e的真理。
- 那么真的存在客观知识吗?即使超越了个人视角,我们仍局限于受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人类视角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必然以已有的价值和信念为基础,这被称为“解释学回圈”。
- 根据尼采的视角主义,所有知识都要从某个特定视角出发,因而并不存在客观性。**Nagel认为,应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看作两个极端,一端是纯粹的主观性——完全基于主体个人的观点,另一端则是从未实现的客观性——完全独立于特定视角的知识。
- 在这两端之间,可以将不同的知识定位于不同的位置。或许知识永远无法绝对客观,主观性永远无法完全根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更具客观性的知识。[1]
主观认定别人的幸福是对的吗?
- 人生到底要怎样才算幸福?如果有人的事业、家庭方面都令人称羡,但当事人却不认为这是他想要的人生。那么,他到底算不算幸福?
- 张三从小被家里送去学画图,并在画家生涯中获得很高的成就、赚了很多钱、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拥有人们眼中理想的伴侣。
- 张三心里觉得这些事物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对这些成就、金钱、朋友、伴侣之类的事物无感,而没有从中得到快乐。--"张三"到底算不算幸福?
- 若你回答“YES”,代表你是一个“幸福的主观论者”。
- 若你回答“NO”,代表你是一个“幸福的客观论者”。
- 支持主观论的理由-同样的东西对不同人的幸福程度可能会有不同影响,例如有些人很喜欢交朋友,有些人无所谓,有些人视友情为负担。
- 你大概可以想像,不管客观论者说有什么事物可以独立于个人特质来提升幸福,主观论者都可以建构一个类似的说法来攻击它。如此,客观论者很难合理主张有任何东西可以带来客观幸福。
-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哲学家,林氏(Eden Lin)指出,在判断新生儿的幸福程度时,典型的主观论会得出奇怪的结果。
- 主观论主张幸福倚赖人的正面态度,常见的“正面态度”至少有以下两种:
- 信念的主观论--只有在人相信某件事物会让自己幸福的时候,这件事物才能提升他的幸福程度。
- 欲望的主观论--只有在人想要某件事物的时候,这件事物才能提升他的幸福程度。
- “信念的主观论”和“欲望的主观论”分别预设了:人要有幸福,必须要有特定的信念/欲望。
- 然而,想像有些刚出生的孩子,因为认知能力还不够,所以没有形成关于幸福的信念。
- 根据信念主观论,这表示没有任何事物会提升刚出生的孩子的幸福程度。不管处境如何,所有刚出生的小孩的幸福程度都相等。
- 把刚出生的孩子放在舒适的床上,应该会让他更加幸福。一个出生受到妥善照顾的新生儿,与不幸被弃置荒野的新生儿,幸福程度也应该不同。
- 只因为新生儿没有对应的信念,就说他们无法变得更幸福,这听起来是一种错误的偏见。[2]
参考来源
- ↑ puffniu. 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 知乎. 2017-01-01 [2020-07-12] (中文).
- ↑ 沃草烙哲学. 廖育廷/幸福是主观的吗?别人认为你幸福,就真的幸福吗?. 联合线上. 2018-05-07 [2020-07-1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