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梁德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秋·月饼》是中国当代作家梁德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中秋·月饼
又是一年中秋节。皓月当空,阖家欢聚,万家团圆,亲情荡漾,尽享天伦之乐。而中秋必须吃月饼,这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月饼,形同明月,味道甜美,向来是吉祥、团圆的象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明代的《西湖浏览志余》也有月饼的确切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产生于元明年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古时的岭南地区,最常见的是“一筒月饼”,这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粤式月饼包装。几百年前的人们,到饼店买的月饼,是四个月饼垒起来的,一张玉扣纸将饼包成筒状形。两端封严,顶部还要贴红纸一张,上印月饼名称,例如“单黄莲蓉”、“五仁甜肉”之类。然后再用一条水草(或绳子)把筒饼扎好。如果同时买两筒,店员便将两筒饼“打孖”束起,粗中有细,美观得体,用来送礼也是得体的。如今“一筒月饼”早已被淘汰了,只留在老辈人的记忆里。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中秋吃月饼是个烦人而奢侈的事情。那时候,人们为了有月饼吃,可能要提前一年合伙以“分期付款”方式预定月饼。否则,到了中秋就没月饼吃。三十多年前,中秋时街上也到处是排着长队买月饼的人,经常要排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买到几个月饼。在年轻人听 老一点的佛山人,应该记得有种月饼叫“掟死狗”,这月饼以硬出名,百姓笑谈,这种硬得像石头的月饼,扔出去能把一只狗打死。虽然有些夸张,但以前的月饼非常硬,却是普遍事实。那时候的月饼口感也不好,质量很差,多是油腻腻的陈年味道。即使如此,人们中秋吃月饼仍是不太容易的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起来,买月饼吃月饼就不是稀罕的事了。月饼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有简装的有精装的,有小盒包装的也有大盒包装的,有纸盒包装的有铁盒包装的。品种不只是有五仁的、酥皮的和蛋黄的了,还分成诸多系列,像肉类系列、海产品系列、蔬菜系列、果品系列等,每一个系列下面又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到了今天,月饼这东西因为糖份多,不少人只是当作节日之物浅尝辄止,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各式各样的精美月饼,如今真正成了应节之物。
小月饼,大变迁,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月饼逐渐成了生活中的点缀品,象征意义远大于吃的作用。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的习俗食品,很多人还将月饼当成食品文化来研究和保存。中秋与月饼,还会一年又一年地来到中国人的面前,与它们相携而来的,是人们最为看重的浓浓的亲情气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