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工程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工程院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国工程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中工院)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构地址;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现任院长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先后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中国制造2025》,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论坛会议。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

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971人 、外籍院士111人 ,已故院士255人 、已故外籍院士19人 ,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工程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11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工程院

外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成立时间----1994年6月3日

机构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简 称 ---- 工程院(CAE)

现任院长----李晓红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早期舆论准备

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启动,1955年6月正式成立。

1981年夏,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学部大会,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问题,当即责成学部常委中的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和师昌绪对其成立的必要性和初步方案进行讨论。随即在友谊宾馆开了几天的会,大家一致认为成立这一组织是必要的,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

1982年9月17日,以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和师昌绪四个人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主题是为何必须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和在中国如何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之后人民来函、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们时有动议转送中国科学院,不是要求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就是建议扩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的名额。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一分为二,第一技术科学部由李薰兼主任,第二技术科学部王大珩做主任。不久,两个学部又合二为一,但学部委员增选配额仍按两个学部看待。

20世纪80年代中,在第一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刘翔声的支持下,由金属所组织力量先后编辑出版了两本有关国外工程院及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情况介绍。

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向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提出申请,最后以技术科学部不是一个独立组织,又具有官方色彩而没有被接纳。

1992年春,来自大学、科学院及产业部门的6位学部委员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再一次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这个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刊登于《综合与摘报》第54期(1992年5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于5月11日批给温家宝同志"此事已提过不少次,看来要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研究决策"。温家宝同志于次日批示"可否请中科院牵头商讨有关方面提出意见"。

从研究小组到筹备领导小组

中国工程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1992年6月1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学部联合办公室主任张玉台同志通报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筹备情况,并宣布以王大珩、张光斗为组长,以6位倡议人及学部正副主任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名为"中国工程院研究小组"。同时,林华、李苏、罗西北、陆俊武等同志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总理批示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考虑。

1992年7月18日,在与研究小组成员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周光召向中央及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组建"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五条原则性意见,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温家宝、宋健及罗干同志的同意。8月形成第四稿"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的报告",9月22日写出一个征求意见稿,分发技术科学部各位学部委员及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和地学部常委,最后返回的200余份意见中,一致同意组建中国工程院。11月10日形成了一个"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汇报提纲",在汇报提纲出台以后,第一个就是向国家科委领导进行了汇报。11月13日宋健主任、朱丽兰、惠永正副主任、国务院徐志坚副秘书长、尹志良局长及罗迎难处长听取了汇报,对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动。

1992年12月初,研究小组相继走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冶金部、化工部、石化总公司、航空航天部、核总、机电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等十几个单位征求了意见。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初步方案。

1993年上半年,国务院领导指示,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改由国家科委为主,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葛能全副主任及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冯思健副司长为正副主任的办公室,于8月3日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请示的通知》,并批准由宋健国务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 45个人筹备小组名单,中国工程院的组建工作正式开始。

成立以后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同时设立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1995年,《中国工程院章程》正式通过。

199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决定,今后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

1997年,在英国召开的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顺利加入。

1998年11月10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

1999年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决定成立《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并创办《中国工程科学》杂志;4月8日,中国工程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11月8日《中国工程科学》创刊。

2000年9月25日,工程管理学部举行成立大会,首批院士32人;10月11日,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的主持下,召开了CAETS年会;7月,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员会在上海成立;12月20日,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成立。

2002年3月3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交流与开发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2003年10月,沈国舫代表中国工程院向浙江省"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家"授牌。

2004年8月23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交流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2005年1月13日,由工程院、中科院共同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2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与人民交通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中国土木、建筑与交通科技出版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4月29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在京成立。6月23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2006年9月22日,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促进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11月5日,徐匡迪院长和法国工程院院长Francois Guinot共同出席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揭牌仪式。

2007年3月,办公厅原综合处更名为行政后勤处,计划财务处更名为财务处;学部工作局原9个学部办公室调整合并为学部工作一处和学部工作二处,并成立咨询工作处;国际合作局原双边合作处、多边合作处调整为一处、二处,撤销咨询调研处;政策研究室原出版处更名为综合处,信息宣传处更名为宣传处(新闻办公室),新成立信息中心。

2008年6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成立。

2009年4月,院机关召开工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院机关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5日,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2014年3月8日,中国工程院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能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工程院举行。3月14日,被评为"全国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6年8月1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京联合召开"首都院士之家"揭牌仪式暨"院士怀柔行"见面会。

组织体系

机构概况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由院士大会、主席团、院领导、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与内设机构等组成。

中国工程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第一周举行。

主席团: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

专门委员会: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学术与出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

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内设机构:办公厅(下设院长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后勤处(综合处)、政策研究处、宣传处、人事处、财务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办公室)、一局(下设教育处(综合处),咨询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办公室,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办公室)、二局(下设增选处(综合处),科学道德处,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办公室,农业学部办公室)、三局(下设科技合作处(综合处)、学术与出版办公室、主编室、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工程管理学部办公室)、国际合作局(下设综合处、一处、二处)

公共支撑单位: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战略研究联盟、各地院士工作服务中心

工程院士

院士数据概览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

院士所在地区分布表 (不含资深院士)

序号 地区 合计 机械 信息 化工 能源 土木 环境 农业 医药 工管
1 北京市 187 16 35 26 29 18 15 10 23 15
2 上海市 34 4 5 6 - 2 2 - 14 1
3 江苏省 20 4 2 4 2 7 1 6 5 -
4 陕西省 23 11 4 3 2 1 - - 2 -
5 湖北省 22 4 2 2 2 7 - 4 - 1
6 辽宁省 21 4 4 5 2 - 1 2 1 2
7 湖南省 18 5 2 2 2 2 1 2 2 -
8 黑龙江 16 2 1 2 3 5 - 2 1 -
9 山东省 16 - 3 - 1 - 4 5 3 -
10 广东省 15 1 - 2 3 4 4 1 - -
11 四川省 15 - 3 3 7 - 1 - - 1
12 浙江省 14 2 4 1 - 1 2 1 3 -
13 河南省 10 1 1 - 2 2 1 3 - -
14 天津市 9 - - 1 3 - - 4 -
15 安徽省 9 1 2 - 3 - 1 - - 1
16 香港 7 - 1 - 2 - - 1 3 -
17 河北省 6 - 1 - - 1 1 - 3 -
18 甘肃省 6 1 - 1 1 2 - 1 - -
19 吉林省 6 1 1 1 - - - 3 - -
20 台湾省 3 - - - - 1 - - 2 -
21 云南省 3 - 1 - - 1 - 1 - -
22 山西省 3 - - 1 1 - - - - 1
23 新疆 3 - 1 - 1 - 1 - -
24 江西省 2 - - 1 - - - 1 - -
25 重庆市 2 - 1 - - - - 1 - -
26 内蒙古 1 - - 1 - - - - - -
27 贵州省 1 - - - - - - 1 -
28 广西 1 - - - - 1 - - - -
29 西藏 1 - - - 1 - - - - -
30 福建省 1 - - 1 - - - - - -
31 宁夏 1 - - 1 - - - - - -
总计 - 486 57 74 63 67 57 34 46 66 22

备注:院士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院士大会

截至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已举办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职能为:审议并批准工程院的工作报告;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决定学部的设置与调整;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院士增选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后进行,并由主席团决定。外籍院士增选与中国国内院士增选同期进行,必须获得不少于五位院士的提名,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国国籍,可转为本院院士。

截至2015年,院士增选共有1010人,外籍院士增选共有53人。其中,1994年院士增选96人,1995年院士增选222人,1996年院士增选20人、外籍院士增选7人,1997年院士增选116人,1999年院士增选112人,2001年院士增选81人、外籍院士7人,2003年院士增选58人、外籍院士增选4人,2005年院士增选50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07年院士增选32人、外籍院士增选3人,2009年院士增选48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1年院士增选54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3年院士增选51人、外籍院士增选6人,2015年院士增选70人、外籍院士增选8人。

放弃、撤销院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国际交流

2014年4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默哈迈德先生访问中国工程院。

2016年1月25日,中哈制造业交流会在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召开。 3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10月12日,瑞典新任驻华大使林戴安女士访问中国工程院。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每年从咨询研究经费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咨询研究专项,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院士及相关专家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咨询研究;教育部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基金,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研究。双方在每年年初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进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联合资助"项目的顶层设计,并研究确定年度资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专项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在1年中由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进行中期检查。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共有22项课题通过评审。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据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教育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十余项咨询课题研究,提出了50余项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中日韩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等咨询课题。

2006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2007年正式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专项。该项目涉及院士、专家众多,分为12个分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还由香港理工大学承担其中一个分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过程中组织了各类规模的研讨会、交流会、论坛十余次。

2011年3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2012年底结题。该课题分五个分课题组,分别是:(1)院校工程教育工程性与创新性问题研究;(2) 工程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问题研究;(3)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4)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政策措施研究;(5)《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13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2015年4月,《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成果共分四卷出版,包括一个综合卷、两个领域卷(含十三个领域)和一个专题卷(智能制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6年5月,《〈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共分七个分册,包括《〈中国制造2025〉解读--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强基》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同时,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会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基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14年制造强国进程作了进一步评价分析,形成了《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学术论坛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

于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举办第二届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论坛主题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

2016年10月25至26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信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承办。论坛第一天是大会交流,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切磋机会,大会第二天,设"基础使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与先进计算"等3个分论坛。

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2007年-2016年,中国工程院先后10次举办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中国专家学者与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一起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

资源条件

数据资源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拥有环境科学叙词、环境科学叙词表英汉对照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化合物名称、环境科学叙词表附国家地区、环境科学叙词表范畴索引、环境科学叙词表词族索引、污染治理技术(水类、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类、固体废弃物类、大气类)、危险物爆炸性环境污染事件、土壤污染典型案例、水体污染事件、各地雾霾暴发事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中文文摘、馆藏目录数据、海洋知识数据、地勘单位名录、Frontiers学术期刊数据库、能源科技成果、中草药文献作者库、制造业外文专利、化工专利、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医药卫生文献资源、中文文献库、外文文献库、商业构成库中的产品数据、信息技术专业百科库、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库、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数据库、图件数据库、术语百科2016、新材料技术等数据资源。

学术期刊

《Engineering》为季刊,是中国工程院院刊,是致力于展示工程领域最新成就的国际性期刊。主要设置News & Focus、Views & Comments、Research等栏目。发表各种原创论文,其领域包括:航空与航天科技、农业工程、建筑和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和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气和电子工程、工程教育、工程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岩土和地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通信工程、仪器科技、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力学、冶金工程、采矿工程、造船工程与海洋工程、核能科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光学工程、电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测绘、系统与控制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业技术与工程等。

《中国工程科学》是由中国工程院主管、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战略咨询性学术期刊,聚焦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以刊登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战略咨询研究的学术交流,及时发布咨询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亦为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全文收录。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局安定创办,1983年创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学术交流

2014年12月11-23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二十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院士分别参加了"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国碳市场展望"、"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协同效应"和"低碳创新在中国"等主题边会活动。在"低碳创新在中国"主题活动专场,谢克昌院士作了"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思考与研究"的主题发言。

2015年10月11日至16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赴印度出席CAETS 2015年会,周济院长作为CAETS上届主席,现任执委会委员先后出席了CAETS执委会会议、CAETS董事会会议、CAETS成员代表会议和CAETS理事会会议。 10月6-10日,中国工程院钟志华秘书长率团参加了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格尔分校)举办的"首届中印青年工程领袖研讨会"。 12月1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表团来中国工程院就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制造业情况及趋势等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2016年7月27日,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会见德国工程院院长莱因哈德·许特教授一行,并与德国工程院签署了两院工程技术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 8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康金城局长接待了由学会会长Geert Letens博士率领的美国工程管理学会代表团。 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16国际高端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2016年全体成员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和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共同在北京主办,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当选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双主席。

人才培养

教育创新

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多年来围绕国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先后组织开展多项咨询研究,并在加强同教育界、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联系、加强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推动工程教育领域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自2010年开始,中国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联合推动了"高等学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等。

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

2010年与8家高校和8家研究院所参加了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88名;2011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共18家高校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昆明物理研究所共18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210名。2012年与29家高校和34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410人。

光华工程科技奖

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中国工程院作为承办机构,由境内外个人及机构捐助,设立光华工程科技奖,奖励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并组成理事会。对在工程科学技术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华人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激励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项包括"工程奖"、"青年奖"、"成就奖"等。截至2015年8月,共有有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港币。

与法国工程院合作成立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创新文化

工程院徽

中国工程院院徽以渐变蓝色、渐变红色、黄色为主色调,构成斜对称条纹状的正方形,中间是蓝、红、黄渐变的斜对称条纹构成的立体环形,环形内有"中国工程院"黑色字体和其白色字体的英文简称"CAE"。

文化精神

中国工程院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统筹协调科技服务、学术引领、人才培养,坚持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中国工程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领导信息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副院长、党组成员 陈左宁,钟志华,何华武,王辰
副院长 邓秀新
党组成员、秘书长 陈建峰

历任院长

任次 任期 姓名
第一任 1994.06-1998.05 朱光亚
第二任 1998.06-2002.05 宋健
第三任 2002.05-2010.06 徐匡迪
第四任 2010.06-2018.5 周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构设置

\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n\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 -
组成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直属特设机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 -
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宗教事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参事室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预防腐败局
办事机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预防腐败局
办事机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震局 国务院研究室、 中国工程院、中国气象局
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档案局、 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工程院、中国气象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信访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保密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粮食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能源局、国家公务员局、国家邮政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航天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原子能机构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时间 人员名单
1994年 陈俊亮 陈力为 何德全 胡启恒 蒋新松 金国藩 金怡濂 李德仁 李同保 刘先林 刘永坦 罗沛霖 倪光南 宋健 苏君红 汪成为 王大珩 王选 王越 韦钰 张直中 周仲义 朱高峰
1995年 陈德仁 陈敬熊 范滇元 高鼎三 龚惠兴 郭桂蓉 黄尚廉 侯德原 姜文汉 李国杰 李三立 梁春广 林永年 陆建勋 毛二可 沈昌祥 孙俊人 孙优贤 孙玉 王小谟 魏子卿 吴澄 吴佑寿 吴祖垲 元森 许国志 许居衍 薛鸣球 叶尚福 叶铭汉 俞大光 张履谦 张钟华 赵梓森 周炯盘 庄松林
1997年 蔡鹤皋 蔡吉人 陈火旺 陈太一 顾冠群 胡光镇 李乐民 梁骏吾 林祥棣 凌永顺 刘玠 牛憨笨 潘云鹤 童铠 童志鹏 王任享 杨士中 张光义 赵伊君
1999年 陈良惠 封锡盛 高洁 姜景山 李德毅 李幼平 刘尚合 卢锡城 潘君骅 孙家广 魏正耀 邬贺铨 张明高 张锡祥 郑南宁 钟山 周立伟
2001年 贲德 陈左宁 方家熊 宫先仪 何新贵 李伯虎 孙忠良 许祖彦 王子才 姚骏恩 张乃通
2003年 柴天佑 龚知本 马远良 王天然 邬江兴 叶声华 周寿桓
2005年 陈鲸 戴浩 方滨兴 黄培康 刘韵洁
2007年 徐扬生 张尧学
2009年 邓中翰 吴曼青 于全
2011年 陈志杰 段宝岩 高文 李天初 吕跃广 吾守尔·斯拉木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时间 人员名单
2000年 巴德年 陈清泉 程天民 杜祥琬 郭重庆 郭桂蓉 何继善 蒋士成 金鉴明 李东英 刘德培 刘玠 刘人怀 卢良恕 罗绍基 潘家铮 钱七虎 饶芳权 汪懋华 吴澄 徐滨士 徐匡迪 许国志 许文思 可明 殷瑞钰 袁晴棠 翟光明 张寿荣 郑南宁 朱高峰 朱晓东
2001年 傅志寰 李京文 刘源张 王众托徐寿波
2003年 陆佑楣 汪应洛 王礼恒
2005年 沈荣骏 孙永福 王基铭
2007年 王玉普 许庆瑞
2009年 栾恩杰 王安 王陇德
2011年 胡文瑞 赵晓哲 郑静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