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中文名称 东西塔
地理位置 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
占地面积 7.8万多平方米 开
放时间 8:00-17:30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镇国塔 仁寿塔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泉州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
建筑布局
东塔(镇国塔):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侧,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65年),建5层木塔。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层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为石塔,只造一层,后僧法权续建到第四层,天竺讲僧天锡续建第五层和塔尖,前后共12年。塔为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炉、铜宝盖,塔顶的八角翘檐角铁链和塔刹相钩连,塔刹尖顶装上沃金葫芦。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部分[1] 。塔内中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结;外壁正面设四个门,侧面设四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少上层压力;门的两旁各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龛的两旁则刻服饰、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形态逼真的雕像,五层共80尊。环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栏。塔基上有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雕工精细。全塔通高48.27米(底层高7.37米,二层7.19米,三层6.73米,四层6.22米,五层8.05米,塔刹11.18米,基座直径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岗岩石雕成。 西塔(仁寿塔):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名仁寿塔。五代 梁贞明年间 (公元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5.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2] 。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
历史沿革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相关信息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
视频
东西塔和云,这景简直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