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杀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杀生,龙知道有人要剥它的皮,它想:“我的体力可以翻山倒海,没有任何动物的力量可以抗拒我。一个区区的人,只要我伸个懒腰就足以损伤他了。可是,他挠着想,我不能如此,因为我已经发愿持戒,希望跃出畜生道。也罢,忍受一时的痛苦,成就猎人的愿望,我也可以顺此机会,舍离这副臭秽的皮囊,以一向修持的功德,或许能上生天堂。”

原文

  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

  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会使人致死。因此,它伤害过许多生命。

  但有一次,它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修道者用佛法降伏它,彼此没有动武,没有流血,顽强的毒龙真真切切地信受修道者的一番话。那是:“字宙间的有情动物最强的欲望,就是自己的生命能永恒不死。所以,伤害人家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必定非常怨恨,这股怨气会维持到它报了仇为止。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假如你能奉行不杀戒,一天也不伤害有情的生命,这种功德力,能超拔自身脱离痛苦的深渊,像你,就能舍去这笨重的身体,远离畜生道,上生天界。”

  龙很相信这些道理,它希望脱离畜生道。因为这笨重的巨体,实在加给它许多苦恼和不自由。所以就誓愿奉行修道者的法训:“不杀生戒。”

  从此,它不敢伤害有情,就是一条小虫也不敢害它。宁愿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渐渐地心中开朗起来,不像从前那样暴躁,爱生气,畜生的坏习惯也逐渐消除了。它不像一条龙,俨然是一位菩萨了,这时,它找到深林里的山洞,干脆躲进去专一修持。

  经过很久很久,有一天,正当它走出山洞在大树下打坐的时候,也许过于用功,身体疲倦,竟睡着了。

  龙的睡相很好看,软绵绵地像一条绒毡、从身上的鳞甲闪发出美丽的纹彩,就像一堆宝石。一个猎人巡猎到这里,看到它心里非常喜爱,他想:假如采得这张美丽的龙皮,献给国王,一定是无上的礼物,必定能获得重大的奖赏。对,不要错过机会,就快些动手吧!

  于是,他用铁杖按住龙头,取出锋利的刀子,开始剥它的皮。

  龙知道有人要剥它的皮,它想:“我的体力可以翻山倒海,没有任何动物的力量可以抗拒我。一个区区的人,只要我伸个懒腰就足以损伤他了。可是,他挠着想,我不能如此,因为我已经发愿持戒,希望跃出畜生道。也罢,忍受一时的痛苦,成就猎人的愿望,我也可以顺此机会,舍离这副臭秽的皮囊,以一向修持的功德,或许能上生天堂。”

  想定后,龙就闭上眼睛,屏住气息,开始观照:“慈悲!慈悲!怜悯这个人,把自己喜舍给他吧。”

  这样,龙就平心静气地任猎人去剥割皮肉,忍受满身的惨痛,而心中没有丝毫怨恨。

  皮被剥走了,鲜红的肌肉沉浸在血水之中。白天,炎红的阳光照射到它的身上,像是无数的火舌在刺烧它,这真是残酷的烙刑。

  森林里的鸟兽,甚至爬虫,闻到龙血的腥味,都来啄吃龙身上的肉,小动物爬满它的身上,痛苦非常剧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几个滚来减低苦受,但毕竟强硬地抑制了,它不能稍动,那将会压死许多小生命。为了严持不杀生戒,布施到底,把身体摊在那儿,任它们去分取。

  它用最诚切的心,发愿道:“愿尽此生所有,布施给一切众生,护持无上的戒宝。将来有一天能成佛,我愿以佛法布施给众生,使他们获证无上正觉。”

  即时,它的肉身干枯了,它飘升到忉利天上。

  佛陀在因地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菩提佛道真不是容易求到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