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似之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不似之似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词解释

指艺术作品不刻意追求外形与描写对象的酷似,而是在传神达意上达到更高程度的相似。也说“不似而似”。唐宋元绘画理论重视“神似”超过“形似”,到了明代,以石涛(1641-1718?)为代表的画论观点,反对自矜神韵的重意轻形,亦反对刻意求似。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不似之似”,“不似”是指笔情恣意,脱离陈旧套路,不过于追求外形的真实;“似”是指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而臻于传神写意的真实。不似之似相当于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中达到巧妙的平衡。

引例1

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mānhān)。 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乌可同年语哉! (王绂(fú)《书画传习录》卷四) (今天的人有的随意画上几笔,就以为自己高远简约了;有的则叠床架屋似的繁杂,一味稀里糊涂。动不动就说不追求形似,不知道古人所说的不追求形似,其实说的是“不似之似”。那些连繁简都处理不当的人,怎么可以和古人相提并论呢!)

引例2

名山许游不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 (名山只允许你游玩但不允许你画它,你若画得太相似,那样画出的山一定怪异。只有在你懵懂间无法分辨它的神奇变化,所绘之山不似之似,它才会对你俯伏下拜。)

引例3

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 (天地浑然融合一体,再区分为风雨四季。有明有暗,有高有低,有远有近,只有做到了不似之似,才是真正的相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