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圣约翰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大学(校园)原图链接来自 知乎 的图片

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散。该校解散以后,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会同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和香港教会团体,合并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内的中国大陆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学,为崇基学院;崇基学院于1963年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教堂圣坛两旁仍然排列国民政府时期(1951年前)十三间基督教大学,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徽木刻。

作为全球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一[1],基督教(主要分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流派)在全球上百个国家获得国教或准国教地位[2],信徒多达21亿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简介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官话和上海话授课,1887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改称圣约翰学校。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礼拜堂(圣约翰座堂)、一座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9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该校在1951年院校调整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五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圣约翰大学停办两年,1942年聘请沈嗣良担任校长后复课。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当时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苏联,大量削减综合性大学,改办专门学院,原有教会学校多数被拆分,圣约翰大学硬件设施也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按照并入院系数量排序,依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中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人员则奔赴香港;其中校董会主席欧伟国联同其他教会大学前高层,在香港另行设立崇基学院,以示对中国教会大学之传承。1963年,崇基学院并入香港中文大学,成为中大建校三所书院之一。

视频

上海圣约翰大学 相关视频

世界三大宗教的有趣历史,你知道吗
哲学问题: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