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漢語成語,【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意思是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後指處於困境,別無良策,只有出走。亦泛指擺脫困難處境。[1]
出處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示例】:
1.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淵材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2.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嚴貢生慌了,自心裡想:『這兩件事都是實的,倘若審斷起來,體面上須不好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卷卷行李,一溜煙急走到省城去了。」
3.余易木《初戀的回聲》七:「女婿比較機靈,一看形勢不妙,~,溜之大吉。 」
相關成語
【反義詞】:坐以待斃
典故
檀道濟是南朝宋的著名將領。東晉末年,他隨宋武帝劉裕進攻後秦,被宋武帝任命為前鋒,攻克洛陽。宋武帝平定中原後,檀道濟因軍功封為永修縣公,任職丹陽府尹,護軍將軍。
宋文帝時,檀道濟又因功升遷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濟奉命率軍和北魏開戰。當時,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的領導下,先後攻滅了夏、西秦、北燕、北涼等,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割據局面,統一了黃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對峙局面。
儘管北魏的兵力大於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濟以寡敵眾,和北魏的軍隊接連打了三十多仗。他打一仗,勝一仗,打得北魏軍隊聞風喪膽。
不久,檀道濟率軍來到歷城,由於後勤供應跟不上,軍營中的糧米將盡,軍心惶惶。
檀道濟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勢弱,之所以能每戰必勝,靠的是將士高昂的士氣。如果將士們知道真的糧盡,必將士氣低落,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必須立即退兵。
但他考慮到,手下的將士如果知道糧盡退兵,必然影響軍心;而如果北魏軍隊知道己方糧盡退兵,必將率兵追擊。於是,他讓人運來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蓋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給人以糧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這樣一來,軍心穩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為檀道濟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將領稟報檀道濟軍中並不缺糧。第二天,檀道濟命令全體將士穿着整齊的盔甲,乘着戰車,慢慢地退走。北魏軍隊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趕。
檀道濟此次出征,雖然沒有一舉平定河南,但他在全軍糧盡之時,仍能不傷一兵一卒,全軍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將士聽到他的 名字就感到害怕。[2]
後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出路和辦法雖多,但只有離去最佳。
視頻
成語故事 第143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