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年趞曹鼎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七年趞曹鼎銘》是中國漢語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西周中葉,靑銅器銘文大篆趨於成熟,一方面是文字結構逐漸固定和統一,一方面是在整體章法上追求均勻整齊。《趞曹鼎》銘文在字形上沿襲了西周早期的風格,結構上無更大的變化,但在排列上趨於整齊。鼎銘文字總的看來顯露的是一種寬博、凝重的氣勢。每個字都不刻意追求疏密的變化,而是在筆畫與筆畫之間組成了一種平衡、均勻的結構,正由於此,所以筆畫多與筆畫少的字便自然有了大小之別,這就使經緯排列整齊的格局中產生了錯落跳動的氣韻。

術語名詞

術語(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的稱謂的集合,在我國又稱為名詞或科技名詞(不同於語法學中的名詞)。術語是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科學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是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根據國際標準,「術語」一詞僅指「文字指稱」。但許多人使用此詞頗為混亂,時而指指稱,時而指概念。這可能是由於言者腦中概念漂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