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萝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丁萝卜 |
中文名称:丁萝卜 别名:小山萝卜、苦丁、灰地菜 界:植物界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目属:菊目、莴苣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胃经 毒性:小毒 |
丁萝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formosanaMaxim.的全草。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之功效。常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乳痈,疥癣,痔疮,蛇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80-120cm,体内含有乳白色酱汁。主根圆锥形,1至数条。茎直立,单一,上部多分枝。
叶通常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4cm,基部下延呈耳廓状抱茎,耳缘具锯齿,有毛,尤其是嫩叶背面的主脉上具有长毛,少有无毛的,边缘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复作齿牙状,顶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尖锐、短渐尖或钝。
夏、秋季开淡黄色花,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总苞长12-15mm,内层苞片披针形,长约10mm,全部为舌状花;雄蕊5,着生于花冠上;子房下位。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台湾莴苣。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边、草地等处。
药用价值
一、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
主治
疔疮痈肿,咽喉肿痛,乳痈,疥癣,痔疮,蛇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药理作用
降低血胆固醇。
相关配伍
1、治扁桃体炎:丁萝卜鲜根15-25g(干根5-10g),水煎,日服3次,若制成丸散,则每服2.5-5g,温开水送服,效果良好。(《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慢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炎:丁萝卜鲜全草50g,红花5g,桃仁15g,大血藤50g,与黄酒、水合煎服,一日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采收加工
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2]
二、
【拼音名】Dīnɡ Luó Bo
【别名】小山萝卜、苦丁、灰地菜、野莴苣、野苦菜、蛾子草、高脚蒲公英、九刀参、八楞麻[江苏]
【来源】菊科莴苣属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 taiwaniana Maxim. epith. mut.,以全草或根入药。春夏秋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炎,瘀血腹痛,白带;外用治乳腺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痔疮。
【用法用量】干根1~2钱,鲜全草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