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毛錢的故事(李貴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毛錢的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毛錢的故事》中國當代作家李貴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毛錢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故事。

那天上午,我和幾個同事在校門口值班。我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個東西,不時地閃光。走過去一看,是一枚一角的硬幣——一毛錢。我俯下身,撿了起來。一個同事說我財迷,現在一毛錢,誰看眼裡,小孩都懶得彎腰不撿。我有點不相信。我們故意把那枚一毛錢的硬幣,放在學生通道上。

果不其然,有十幾個學生過去了,也許是硬幣太小了,沒看見。有一個小男孩瞅了瞅,用腳踢了一下,沒踢着,就徑直往前走去。又過了幾分鐘,一個二三年級模樣的小女孩,彎腰撿了起來,交給我說:「老師,我是xx班的,拾了一毛錢,別忘了給我們班加分!」

我接過那一毛錢,有些茫然了。

一毛錢,也是一角錢,是現在流行市場最小的貨幣。一毛錢,現在算不了什麼,很多人,不,就連很多孩子,都不屑一顧。因為,一塊普通的雪糕,現在都要5角錢;一塊橡皮,一支鉛筆,至少要5角錢,稍微好點的,1元,2元,甚至5元、10元以上的都有;把1張卷子複印在1張A4紙上,也要5角錢。區區1毛錢,掉在地上,有誰會多看一眼,又有誰會彎彎腰撿起來?真的去撿,說不定會招來一頓嘲笑!哪個孩子兜里,裝個1元2元的,都是小錢。兜里有張5元10元,家常便飯,小菜一碟;裝張50元或100元的,只不過「毛毛雨」,都算不上「大款」。

現在的人變了,消費觀念變了。時代在變,人們的思想在變,人們的消費理念在變。

在五六十年代,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工人一月的工資才幾十元錢。一毛錢,不,幾分錢,在孩子眼裡,不,在大人眼睛裡,都不是小錢,都是一筆「巨款」!

因為那個年代,買一斤醋、一斤醬油,才2分錢!一毛錢能買8盒火柴!有的人精打細算,用一毛錢買了8盒火柴,半斤醋,半斤醬油!一毛錢買8盒火柴,一盒火柴,四捨五入,只需1分錢。為了節省2分錢,一盒一盒地買,不怕售貨員嘲笑,不怕售貨員煩,8盒火柴剛好8分錢。餘2分,正好夠買半斤醋和半斤醬油!

現在看來,那時的人多麼可笑,多麼吝嗇,多么小氣,多麼俗不可耐!可又有誰能體會到那時人的心酸——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1分錢恨不得掰兩半花!

那個年代,一個工人一月的工資才三十幾元!這三十幾歲,有可能是一個三口人,不,是四口人、五口人,甚至更多人一月的生活費!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和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農民伯伯的生活更苦!干一天農活,干滿工才10分!一個工幾毛錢,有的村還不到一毛錢!那時候,家家都開「銀行」----養幾隻雞,靠賣雞蛋賺個醬油醋錢!養雞,還不敢養多!多了,就一定有人查,一定有人來割資本主義尾巴!甚至有人,開批鬥會!

為了生活,我們這裡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學會掐辮子。每當麥收季節,每家婦女都會弄好幾大捆麥稈曬乾,放好。早晨,弄幾把麥稈泡在水盆里。一有空,把泡好的麥稈弄一小把,用手巾包好,夾在胳肘窩裡,幾個人聚在一起,邊拉呱邊掐辮子,換個零錢花,貼補家用。

麥稈有粗有細,掐出來的辮子就有粗有細。再加上掐辮子的人不同,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要好,有的不要好,辮子的質量就不一樣,價格就不一樣。辮子用來編草帽,供銷社有專收辮子的,有價格要求,怎麼收的,我記不清楚了。一個人掐辮子,手快的,緊忙活,啥活不干,一天能掙一毛錢,頂天了!

有好強的女孩,上學都要帶把麥稈,路上掐,班空里掐,好掙個零花錢!

那時的孩子,誰手中有個2分錢、3分錢的,誰就是孩子王!准有好幾個孩子圍着他轉,聽他的話!因為他有錢,能買好吃的,能讓別人解解饞!1分錢1快冰塊,我咬一口,你舔一下,沒有誰嫌誰髒,更沒有誰嫌誰有傳染病,關係很融洽。

這也許是60後、70後的人,特別是婦女,為什麼會過日子、小氣,做什麼都精打細算;買菜、買衣服什麼的,好打價,好挑三揀四的原因吧!因為她們,吃過苦,受過罪,知道掙錢不容易!

也許是男孩,家裡最小,我沒學會掐辮子。我清楚地記得,開始有十幾本小人書。每逢星期六(那時候,星期六就上一晌)、星期天,我就到供銷社擺小人書。1分錢,可看一本,看一遍。有人買,加個2分3分的,就倒手賣了。錢夠了,就買一本小人書。慢慢地,積少成多,有好幾十本。那時,圍着看的不少,但肯拿錢看小人書的不多。很多孩子蹲下來,翻翻,看上幾頁,就戀戀不捨地走了。往往一人看,周圍圍着好幾個孩子。一天下來,也就掙個5分6分的;有時,趕上人多,破天荒,也能掙個一毛兩毛的,就趕緊去買個包子解解饞(肉包子,5分錢1個)。有時,還要給家裡買點醬油醋啥的。現在,一想起來,蠻有意思!但我也深深體會到掙點錢,是真不容易啊!

一九九○年,我師範畢業,參加工作,吃國家供應糧,工資100元左右。那時,物價很低,一斤白麵粉,從糧所購買僅1毛8分錢。1毛錢,能在市場買2個白面饅頭。在飯店,炒一個蒜苔肉絲,也不過1元錢。我記得,星期天,同學找我玩。在飯店,喝點酒,吃頓飯,6個人,還不到10元錢。要是擱現在,估計300元都不一定夠。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去永不返!我為生活在這偉大的時代里,生活在偉大的國度里,而驕傲自豪!

但看到有些人不把一毛錢看在眼睛裡,浪費糧食,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感到痛心。難道勤儉節約過時了?難道我落伍了?難道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我清楚地記得「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故事。

來歷好像是這樣的:趙匡胤在軍中初時,就被稱為英雄,但是窮困潦倒,身上經常不名一文。一次,趙匡胤單人在外,天熱難耐,看到一個西瓜園,西瓜園主人是一個老翁。趙匡胤就尋思吃白食,先吃了,再問價錢,然後說價錢太貴,坑人不付錢。老翁看他氣度不凡,因此一直跟他摘西瓜吃,趙匡胤一口氣吃了好幾個西瓜。趙匡胤吃完問:「多少錢?」老翁伸出了一個指頭:「壯士,你就拿一文錢吧。」天底下不可能找出比一文錢更少的錢了,但是就這一文錢趙匡胤也沒有,預先準備的藉口根本沒法用。老翁看到趙匡胤器宇軒昂,又漲紅了臉,就說:「人都有個急難的時候,看,你吃了好幾個西瓜。你像是一個英雄。這樣,今天你吃的這些西瓜,我都不要錢。」趙匡胤說:「真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啊。」

是啊!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一毛錢,在今天,真算不了什麼,買不了米,買不了面!一盒煙,最孬的,也要七八元。三個人,吃頓飯,喝點酒。大約要一二百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能丟!

就拿壓歲錢來說吧。現在,30元、50元,都拿不出手,一般100元,有的200元、500元,甚至上千上萬元。記得小時候,為了要1毛錢壓歲錢,我隨大奶奶去姑姑家,來回步行十幾里路,都不覺得累!擱今天,哪個孩子會幹?!

下面分享幾個勤儉節約的小故事,共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儉樸的本色,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在求學時就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從不與人談論吃喝;在長征中,他與紅軍戰士同甘共苦;到延安後,他穿的軍裝補了又補,照相時沒帽子戴,還要借別人的帽子用;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他和大家一起參加了大生產運動。

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競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

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中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毛澤東主席與大家同桌同餐,吃同樣的飯菜。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從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總理過着儉樸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從新中國成立入住中南海,直到1976年逝世,他老人家一直居住辦公在中南海西花廳。西花廳是一座老式的平房,由於年久失修,油漆脫落,水管陳舊,屋內陸面是舊磚而且潮濕,窗戶的縫隙太多,不利於擋風禦寒。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維修,都被周恩來總理拒絕,有一次工作人員趁周恩來總理出國,換了地板和窗簾,他回國後提出嚴厲批評,讓他們又換掉,並多次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作出檢討。

1962年夏,周恩來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有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的日常用品也非常樸素。他的一條床單一用就十幾年,一條帶格圍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絨都磨光了,也捨不得丟掉。他在家裡穿的都是布衣、布鞋,工作時穿的一雙皮鞋,整整穿了六年還捨不得扔掉。

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因公做的兩套制服,平時也很少穿,只在正式集會或在外事活動時才穿。劉少奇同志到工廠、農村去搞調查,也是極為儉樸,穿的多是一身藍布衣服,戴一頂藍色布帽子,腳上一雙青布鞋,絲毫看不出國家主席的架勢。

1963年,劉少奇同志出訪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四國,行前外交部禮賓司通知給他做禮服,劉少奇同志認為出國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後外交部說要注意國家形象時,他才勉強同意做些薄衣服。

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後,每次領到的津貼費,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捨不得買雙新的。搪瓷臉盆和漱口杯有很多疤,還不願意丟掉另買。他的襯衣也是補了又補,有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兩套單軍裝、兩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每次只領回一套。

這些故事至今聽來,都值得我們學習,讓人覺得有教育意義。

一代領袖、一代偉人,身居高位,身居要職,但高風亮節,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了表率。

正是這一柱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等同志,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有人說,建國初期國家基礎薄弱,科學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需要節儉。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節儉過時了,就應該學會享受。

的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仍然需要發揚節儉的優良傳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養成了鋪張浪費的習慣,一旦食物不合口味,就不吃,甚至倒掉。講排場,攀比之風盛行!要知道這些食材,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啊,農民伯伯頂着烈日風雨,家庭主婦、食堂師傅,辛辛苦苦地買、挑、洗、炒,才有這熱騰騰的、可口的飯菜,我們怎麼能不珍惜呢?

光盤行動,節約糧食,勤儉節約,不能只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吧?!

勤儉節約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傳統美德,它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你就是再富也要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因為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是一種智慧,勤儉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請記住:你,我,她,都是浪花里的一滴水,無數滴水匯聚起來,是澎湃洶湧的浪濤,是波瀾壯闊的大海!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無數個有限組合起來,便是無限,這個無限,便是無堅不摧的力量!

今天,我們提倡光盤行動,節約糧食,要採取積極行動,樹立勤儉節約意識,「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習慣」、「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一天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只有處處勤儉節約,才能節約資源,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才能永遠美麗富饒![1]

作者簡介

李貴學,男,字揚帆,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李台鎮人,教師,文學愛好者。曾有作品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