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雞斗》 |
中文名稱;雞斗 拼音;jī dǒu 俗稱;人頭戲,影子戲 發祥地;中國陝西 |
《雞斗》是皮影戲編目,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1]
影戲淵源
中國皮影戲究竟起源於何時呢?典籍記載多見於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戲繁榮成熟,已達相當程度,有詠影戲詩寫道:"三尺生絹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那麼,宋之前影戲竟然沒留一點蛛痕絲跡嗎?
中國上古文化中,以影像做為造型手段屢見不鮮,人們熟悉的青海大孫家出土的舞蹈紋陶盆,上面的拉手人物就是以影像為造型的實例,其形宛若逆著日光看到遠處地平線上幾個翩翩而舞的人影。而在岩畫、青銅器造型中,這種以影像外輪廓為主要造型方法的歷史遺蹟就更為多見了。
戰國時,中國先民曾發現"針孔成像"之光學上的趣事,這在《墨經》中有提及,而另一則故事,則與影戲關係更進了一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為周君畫莢者三年而成,君觀之與髹莢者向狀,周君大怒,畫莢者曰:'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具備,周君大悅。"
畫莢之"莢"為何物及其古代用途尚不得知,然觀此莢尚需在八尺的大窗戶上透過日光觀看,方得其妙。這真有些像皮影中的大景片了。
漢朝班固《漢書·外戚傳》:"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子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做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方士少翁為漢武帝重演的李夫人形象,傳神之至,使武帝真假難辨,而所用設備有燈燭、帷帳,武帝觀時要"居他帳",其影像不但貌似,還能走動,看來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鏃繪刺連結而成。已具備皮影戲的全部特點,但此時的燈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間方士手中,技術還是較為保密的一種演出機關。
陝西民間皮影藝人的口中則傳說:"漢妃抱娃門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禮樂傳入百姓家。"以此表示約在漢代就有了皮影。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影戲》中說:"影戲之原,出於漢武帝。"宋朝岳坷《程史》亦云:"秦始皇作曼延、魚龍、水戲,漢武益以幻眼、走索、尋橦、舞輪、弄碗、影戲……"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今出土的剪紙實物可證明這種在薄片材料上鑲刻的技巧。剪紙素來與皮影有緣,陝西一帶仍有稱皮影戲為"隔紙說書"的,這不由使我想起山東窗花中的"鬥雞",就是將一對人物鞍馬或公雞按其關節分塊剪制裱好,聯結而成;以另掛方式裝置於窗上,從內引一線於戶外,結一薄紙片,風吹紙片飄動,帶動室內人物或公雞對打爭鬥起來。而山西孝義縣,仍存有清代留下的"紙窗影子人"實物。
唐代的影戲在民間的活動尚不得知,然而佛教卻利用了這一民間的演藝形式,用活動的紙人來做宣揚佛事的解說圖像,稱做"紙影演故事"。另有一種西安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飾,與皮影花紋鏤雕也極相似,雖不是透明的皮影,但可見在皮革上刻制之工藝已屬成熟階段。
宋代皮影戲已有正名出自各類筆記雜抄之中,記述當時繁榮盛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影戲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不以風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逢節慶之日"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
耐得翁著《都城記勝·瓦舍眾伎》載:"凡影戲……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
吳自牧《夢粱錄》載:"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鏃,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杭城有賈四郎、王升、王閏卿等,熟於擺布,立講無差",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亦寓褒貶於其間耳。"
周密《武林舊事》載:"諸色藝人,影戲賈震、賈雄、黑媽媽。""每有放映(影),兒童喧呼,終夕不絕。"
張來《明道雜誌》中記載:"京師有富家子弟……而此子甚好看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
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以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
中國皮影從陝西發展,首先沿黃河流域傳播……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開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欽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貴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戲'等倡優伎藝150餘家,影戲隨金兵北傳。"(江玉祥《中國影戲》)高宗南下偏安,影戲隨難民南渡,首先入臨安(杭州),繼而播植於湖、廣、皖、浙、江等南方各地。宋王朝的變徙,倒使陝西皮影戲"北上南下"地拓出了黃河流域的"東奔西走"疇域。例如川北皮影,四川人稱"陝燈影","川北渭南影子"--古代的"渭南"泛指渭水以南的潼關到驪山一帶廣大地區,古制包括了新豐縣、大荔縣、華縣、潼關縣,即為中國西安東府地區。"渭南影子"實指"西安東府皮影戲"。這就是說:世界影戲源於中國--中國影戲源於陝西--陝西影戲源於西安東府!
中國影戲發源之地何方,有說是陝西,有說是河南,這是多年來人們始終討論的一個問題。
我個人傾向於陝西之說。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認為:"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又齊如山在《故都百戲圖考》論雲:"按此戲當然始於陝西,因西安建都數百
年,玄宗又極愛提倡美術,各種技術由陝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於此亦在意中。"他又說:"汴京之影戲即由西安流傳而來,言頗近理,因二地不但距離不為甚遠,交通盡有頻繁可能,更以其同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趨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戲當隨之而去。"又陝西舊皮影班相沿崇祀梨園祖師偶像,亦即梨園的唐明皇李隆基。陝西自周秦至漢唐計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皮影戲首先在陝西民間繁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把某一事物的起源歸結於一人或一地,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中國民間文化的諸般現象,大都是集勞動者在生產生活中發現創造的聰明智慧之大成。中國影戲藝術是經過長期醞釀才得以逐漸形成的,並非一朝一日就有成熟完善的事物突現。如果說:"客為周君畫莢者"可謂之與影戲相關的第一發現階段,那麼齊人方士少翁為漢武帝演示李夫人影像便可稱為第二創造階段,唐代紙影演故事為第三發展階段,宋代便是皮影戲的第四成熟繁盛階段。
當然歷史上皮影藝術在山鄉村野中的活動是從來也沒有人能予以記錄的,我們只能在僅能查到的隻字片語中,透過宮廷市井的活動記錄,尋覓勞動者創造的影戲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影子。
第二節皮影的發展與傳播
影戲出現後,隨着商品的交流,必然傳播到各地,尤其是鄰近京都和鄰近的省份會早一些。南宋時期,皮影戲向東南亞諸國傳入,便與海上國際貿易有關。還可能有一種是宗教的傳播。這種傳播,是和平時期的自然傳播。另一種傳播是強制性的傳播,就是在極其殘酷的戰爭中,勝利者作為掠奪的勝利品,將影戲藝人虜為奴隸供自己享用,並隨軍帶往各地,雖極不人道,但畢竟使影戲藝術在新的土壤上移植和發展起來。綜觀中國的歷史,強制性的傳播似乎來得更迅速些。
宋代徐夢莘編著的《三朝北盟會編》,真實地輯錄了北宋滅亡的資料,從中也可以看到汴京各種珍寶,文獻,各行工匠、藝人被金兵虜掠的情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欽宗趙桓,在公元1127年登基不久,當年十二月金兵便攻上了汴梁城垣,欽宗親赴金營請降,謝罪稱臣,接着金兵大肆掠奪數月。僅據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天的記載:"……內司軍器監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銀,系筆和墨,雕刻圖畫工匠三百餘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琵琶、吹笙等藝人一百五十餘家,令開封府押赴軍前。開封府軍人爭持文牒,亂取人口,攘奪財物,自城中發赴軍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計,然後扶老攜幼,竭室而行。親戚故舊涕泣,敘別離相逆而去。器泣之聲,遍千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絕。"
被虜的工匠和藝人,有的留金朝皇室、貴族和軍中,有的被轉賣,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飢餓死於荒野。就連徽宗、欽宗和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先押解到今遼寧昌圖附近的韓州,給地四十五頃,令種蒔以給",然後又解至會寧(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後,又解至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一說同江附近,一說在吉林扶餘)。當時,從宋京掠去的典籍,經書印板和監本印板多送往山西平陽,(現臨汾),此地產紙著名,後成為北方印刷業的中心。其它的工匠和藝人有的可能也押解到平陽,有的押解到關外各地。元滅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奪的財寶、工匠和藝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貴族在山西孝義享用的紙影戲,或許是宋京影戲世家的後裔。貴族死後,還要在他的墓室里寫上樂影的世家,依然未擺脫奴隸的地位。蒙古軍南征和西征,隨軍帶有皮影戲,也使皮影藝術廣為傳播。
元代皮影流傳甚廣,據說已作為軍隊內部的娛樂活動。一九五三年山西孝義張莊發掘一座元代墓葬,發現墓室壁上繪有八幅紙窗影人,並有"元大德三年五月""樂影傳家共守其職"字樣。與所見孝義藏明代紙窗影人極其相似。
明代記載中則有皮影戲祝壽的記述,陳繼儒《太平清話》記載:"錢塘為宋行都,男女尚嫵媚,號籠神驕民,當思陵上大皇號,孝宗奉大皇壽,一時御前應制,多女流也……影戲為王閏卿,皆中一時慧黠之選也。兩宮游,景王津內園,各以藝呈,天顏喜動,則賞賚無算。"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引瞿佑看燈詩:"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
清代皮影戲幾乎遍及中國,陝西稱為"影戲"、"影子戲",河南稱之為"驢皮影",河北稱"灤州影",江浙一帶稱"史囝囝",廣東稱"紙影子",四川稱"燈影戲",福建稱為"抽皮猴",甘肅稱為"牛皮娃娃"。
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早在十三世紀初,皮影隨著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一帶,十四世紀中葉傳入波斯,十五世紀(明成化年間)傳入埃及,十七世紀初(明萬曆年間)傳入土耳其,十八世紀天主教傳教士把中國皮影介紹到
法國,一七六七年曾在巴黎劇場作過表演。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德國大詩人歌德曾於威藍博覽會上介紹過中國皮影戲。一七八一年他曾主待過以德國故事為內容的皮影演出。法國的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把中國的皮影戲稱為電影的前驅,而渾司樓在《人們的劇場》一書中宣稱:"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推崇中國影戲為開山之祖。"足可見皮影藝術在世界藝術史和科學史上的地位。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誰告訴我雞斗(音)的學名叫什麼? , 360問答,201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