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韓詩外傳
|
|
|
《韓詩外傳》是漢代韓嬰所作的一部傳記。該作品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
《韓詩外傳》以儒家為本,因循損益、以傳資政,從禮樂教化、道德倫理等方面闡發了其思想。
通行版本
1.已知《韓詩外傳》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邁(1123年-1202年)說它屬於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毛晉(1599年-1659年)認為他擁有這個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書》之中。在明代的幾個版本中,《四部叢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淵源於元本(由錢惟善於1355年作序)。
2.帶有註解的校本被趙懷玉(1747年—1823年)單獨刊入他的《亦有生齋》中(序作於1790年,《龍溪精舍叢書》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萊作為《韓詩外傳校注》(重印於《安徽叢書》)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標定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種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來作為兩種版本合併版的底本,由吳棠於1875年出版(《望三益齋》,由《畿輔叢書》予以重刊,《叢書集成》也作了重刊,並加了標點,又見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17年的排印本)。一種未知出處而含有大多相應段落的版本由陳士珂於1818年以《韓詩外傳疏證》名字刊印(見《文淵樓叢書》中)。
3.收有《韓詩外傳》的其它叢書還有《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三十三種叢書》等。
4,許維遹(1905—1951年)的《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該書是在他死後出版,繁體字,加了標點和注釋,其中有的為珍奇難得的資料及許自己的見解。
5.賴炎元的《韓詩外傳今注今譯》,該書有注釋有標點,並有用現代漢語譯成的譯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校注
1.孫詒讓《札迻》卷二,涉及有十個段落的內容。
2.俞樾的《讀韓詩外傳》對22段疑難的段落進行了校勘;見《曲園雜纂》卷十七(《春在黨全書》)。
3.趙善詒的《韓詩外傳補正》(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幾乎處理每篇經文中的疑難段落,用來自相應段落的引文來支持他的考評及校勘,而且總是指出前人對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見國學小叢書)。他的著作被收入賴炎元的《韓詩外傳考徵》中(見下文五第2條)。
4.幀炎元:《韓詩外傳考徵》,2冊,台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冊詳細研究了漢代的韓詩,《韓詩外傳》的版本,校勘記,韓詩異文與包括毛詩在內的其他諸家詩註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冊考察了早期和後來著作中所引的《韓詩外傳》之文,並詳盡地羅列了為現代版本中所無的《韓詩外傳》佚文。
索引
1.《韓詩外傳逐字索引》,劉殿爵、陳方正主編,收入《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作品簡介
《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而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
《漢書·藝文志》第1708頁還著錄了其它幾部韓派《詩經》方面的著作,現已失傳,估計其性質與《韓詩外傳》類似。《韓詩外傳》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韓詩外傳》儘管名義上依附於《詩經》,但它使用的材料卻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不過《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過。道德說教為其主要基調,但也有一些趣聞軼事,缺乏明顯的道德意義。由於有24段缺乏引自《詩經》的起結論作用的詩句,這說明文本有缺損。考慮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資料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還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據此可知,《韓詩外傳》與其說是一部創作,還不如說是一部編作。
《韓詩外傳》作為一個源頭,可能啟發了為了不同目的而編纂成的其他摘錄性的選集,如其他漢代著作《說苑》、《新序》、《列女傳》等。韓嬰說《詩》主要是借《詩》發揮他的政治思想,所以多述孔子軼聞、諸子雜說和春秋故事,引《詩》以證事,並非述事以明《詩》。在漢代,《韓詩》即以《內傳》、《外傳》著稱。《史記·儒林傳》說:「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而《漢書·藝文志》則認為韓嬰作《詩》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褒貶不同,但都說明《韓詩》著力於傳,而非訓詁。
《韓詩外傳》的思想,大致以荀子思想為主,反覆強調隆禮重法,尊士養民,也間采孟子及韓非有關言論。全書取《荀子》文多達44條,因而從宋代王應麟至清代汪中、嚴可均等學者都認為《韓詩》出於荀子,是「荀卿子之別子」(汪中《述學·荀卿子通論》)。而書中引《荀子·非十二子》文,則刪除子思、孟子,也可見其不薄孟子,有所折中。
《外傳》說《詩》,都是斷章取義,觸類引伸,與《詩》本意相徑庭,使詩句成為一種比喻,藉以牽強附會敘事說理。其文章體制大多先敘事或議論,篇末引《詩》一兩句以證明。而同一兩句詩,往往有兩則以上的事例或理論,分條闡述。因此,這部《韓詩外傳》既是關於《詩經》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一部短文集,在漢初散文創作中別具特色。其中的歷史故事或寓言多有所本,也有些藝術加工,擅長用對話發議論,露神情,見性格;其論述則多節錄諸子原文,在取捨剪裁中見出己意,因而「文辭清婉,有先秦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其中所述多歷史故事,為劉向編《說苑》、《新序》、《列女傳》所採錄;趙曄撰《吳越春秋》也採取其中有關吳越的故事作素材。《說苑》等書中的故事已開古小說先聲,《韓詩外傳》則是銜接先秦諸子寓言、史傳故事和《說苑》等書的單則故事之間的一個環節,在古小說發展史上當占一席地位。
作者小傳
《漢書·儒林傳》云: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惟韓氏自傳之。
漢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此事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1]
參考文獻
- ↑ 學習用典:明鏡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新浪網2018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