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1] 《阁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西阁夜中所作。首联感叹时光流逝,寒宵难熬;颔联紧承“霜雪霁寒宵”写西阁见闻;颈联由“战伐”“夷歌”想到国事民生;尾联怀古思今,引出无限感慨。全诗通过西阁冬夜的感受,抒写了战乱未息、人民受难、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诗人紧扣题目,从多个角度描写夜宿西阁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古往今来都有所提及,汇聚成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图景,是人民受苦受难的真实写照,表现出诗人伟大的胸怀。
作品名称 阁夜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编辑
阁夜⑴
岁暮阴阳催短景⑵,天涯霜雪霁寒宵⑶。
五更鼓角声悲壮⑷,三峡星河影动摇⑸。
野哭千家闻战伐⑹,夷歌数处起渔樵⑺。
卧龙跃马终黄土⑻,人事音书漫寂寥⑼。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阁:西阁,杜甫在夔州的寓所。
⑵阴阳:日月。短景:冬季夜长日短,所以叫短景。景,日光。
⑶天涯:指夔州,是相对于京城长安来说的。霁(jì):雨后天晴。这里指霜雪停止,天气晴朗。寒宵:寒夜。
⑷“五更”句:唐代军事制度,行军在外,日出、日入之时,都要击鼓、吹角。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角十二声为一叠。每次要三鼓三角。五更,古代把一夜分成甲、乙、丙、丁、戊五个更次,五更是临近天亮时,相当于现代的三时至五时。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发令的鼓和号角。这里指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
⑸三峡: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间长江两岸重崖叠嶂,其中最险处称三峡,据《太平寰宇记》“夔州”的记载,当指西峡、巫峡、归峡。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夔州东临三峡。星河:天河,银河。影动摇:语意双关,《汉书·五行志》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天星尽摇,不久战伐不已。
⑹野哭:哭于郊野,古人哀悼死者的一种方式。千家:形容人家之多。一作“几家”,多少人家,是反问语气。闻战伐:听到战乱的消息。战伐,战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月,成都尹郭英乂被兵马使崔旰攻杀。邛州、泸州、剑南三牙将柏茂琳、杨子琳、李昌夔起兵讨崔,蜀中大战连年。又,当时吐蕃频犯蜀中,杜甫在同年秋所作的《黄草》诗说:“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松州在今四川松潘,是西屏吐蕃的要冲。
⑺夷歌:少数民族的歌。夷,指五溪蛮等居住在夔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数处:几处。一作“是处”。起渔樵:起于渔人樵夫之中。
⑻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王莽新朝末年,汉宗室刘玄复汉,年号更始。公孙述也凭借蜀地险要,起兵割据,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夔州有诸葛亮、公孙述二人的祠庙。终黄土:终竟死去而埋入黄土之中。黄土,喻死亡。
⑼人事:人世间之事。音书:音信。一作“依依”。漫寂寥:任它寂寞无闻。漫,任随。寂寥,沉寂稀少。
白话译文
到了年末的寒冬,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了,在这霜雪消散的寒宵中我浪迹天涯。
五更时听到了战鼓与号角悲壮的声音,倒映在三峡水波中的银河星辰正随波动摇。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恸哭声响彻了四野,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了夷人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成了一抔黄土,因人事变迁而使书信断绝,任我过着寂寞凄苦、百无聊赖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