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卖火柴的小女孩》[1] [2] ,(丹麥語:Den Lille Pige med Svovlstikkerne),也譯為《賣火柴的小姑娘》、《賣火柴的少女》,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寫的一篇著名童话故事。
簡介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者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家,既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在大雪天,又飢又餓的情況下小女孩五次點燃了火柴,在幻想中她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
- 第一種幻想:第一次點燃火柴,幻想「溫暖的大火爐」,以"凍"隱喻著對溫暖的渴望和對生的希望
- 第二種幻想:第二次點燃火柴,幻想「噴香的烤鵝」,以「餓」隱喻著對美食的渴望,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
- 第三種幻想:第三次點燃火柴,幻想「美麗的聖誕樹」,以「景物」隱喻著對快樂童年的嚮往和對苦難的抗爭
- 第四種幻想:點燃第四根火柴,幻想「慈愛的奶奶」,以「親人」隱喻著對親情的渴盼
火,是一個矛盾的象徵體,它可以取暖,照亮一切,也能帶來痛苦、毀滅和死亡。
《賣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5年12月。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欢乐、举杯共庆的12月31日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透过點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透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滿。
故事起源
1845年,安徒生受朋友邀請來到格洛斯頓城過聖誕節,安徒生興沖沖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頓的馬車。
在馬上的兩旁掛著「歡迎安徒生先生到來」的條幅,安徒生的馬車在格洛斯頓的街道上緩緩前進,在街角處,安徒生看到一個只有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賣火柴,她的手都凍僵了,路上行人漸漸變少,金髮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沒有賣掉。安徒生回去以後便以小女孩為素材寫下著名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故事大綱
《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描述在一個寒冷的大年夜,一位可憐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冷風使她打顫和失溫。她的父親會因為女孩賣不掉火柴而會毆打她,因此她不敢回家。
女孩瑟縮在牆角,點燃火柴來溫暖自己,她在火光中看到一些幻影,包括聖誕樹和聖誕大餐。此時她見到天空中有流星劃過,便想起祖母的話,流星代表著人的死亡。
當她劃了下一根火柴後,她看見了自己的祖母,那是唯一一位對自己友善的親人,為了維持祖母的幻影,她不斷地劃下火柴。在最後一根火柴燃盡後,女孩死了,她的祖母就把她的靈魂帶去了天堂,她们就过着幸福的生活。[3][4][5]
外部連結
- "The Little Match Girl" Jean Hersholt's English translation
參考來源
- ↑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今天頭條,2020-02-14
- ↑ 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經典作品),奧林文化
- ↑ SurLaLune Fairy Tales: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注释. www.surlalunefairytales.com.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英语).
- ↑ SurLaLune Fairy Tales: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注释. www.surlalunefairytales.com.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英语).
- ↑ Tatar, Maria. The Annotated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W.W. Norton. 2008. ISBN 978-0-393-0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