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孝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國文化故事。[1]
故事內容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較為古老的一部。據《漢書·藝文志》,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置博士」就是在大學裡設專科教授。可知西漢初《孝經》已經廣泛流傳並受到推崇。
《孝經》託名於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其書本文與先秦古籍相因之處很多,如《孝經·三才章》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明顯襲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裡的句子,只是把其中的「禮」改成了「孝」;《左傳》宣公十二年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事君章》中與之相同;還有僅改動個別詞句者。《孝經》也有襲用《孟子》的地方,對此,清人陳澧進行了對照研究,在他的《東塾讀書記》中已經一一指出。將《荀子》與《孝經》對照,則發現《孝經·諫諍篇》大多襲自《荀子·子道篇》,其中有些字句不是完全相同,有的只是提取了基本意思,然後根據需要添加了可用詞句,但承襲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孝經》的成書應該在《左傳》及《孟子》《荀子》流行之後。
那麼,《孝經》最晚成於何時呢?經過查找,發現最早引用《孝經》的文獻是《呂氏春秋》,該書的《察微篇》記:「《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這段文字明確指出引自《孝經》,並且的確與今本《孝經·諸侯章》文字完全相同。此外,《呂氏春秋·孝行覽》曰:「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這段文字與《孝經·天子章》雖有個別的字不同,但也很有可能引自《孝經》。因此清人汪中《經義知新記》認為:「《孝行》《察微》二篇並引《孝經》,則《孝經》為先秦六書,明。」秦始皇統一前,呂不韋集門客作《呂氏春秋》,而當時《孝經》應該已經流行。
《孝經》是一部論述封建孝道、孝治和宗法思想的着作。全文不足1800字,分十八章,是「十三經」中最短的一篇。《孝經》繼承西周尤其儒家提倡孝德的衣缽,不僅把孝看作宗法道德規範的核心,而且把孝的地位和作用拔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孝經》第一章就假託孔子表明了孝在各種道德中的地位,認為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並把孝抬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認為天地之間以人最為尊貴,而人的行為最高尚者莫過於孝了,即使是聖人,他的人倫美德之中,也不會有加在孝德之上的。因此,孝統率諸德,是倫理道德規範中的至高至上者,萬萬動搖不得,否則就是最大的罪惡,所以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如果「不孝」就應該受到最重的刑罰。
那麼,怎樣才算是孝呢?《孝經》概括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事親就是要愛親、敬親。自己的身體髮膚是從父母那兒得到的,它們還屬於父母,並非己有,不能隨便損壞,這是孝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對父母本人,更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似地服侍,在平時飲食起居的照料過程中要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尊敬,贍養他們要使他們快樂,他們病了自己要表現得憂慮、擔心。即使他們不幸死了,做兒女的還要繼續表達孝心,服喪時要表現得哀婉、痛心,祭祀祖先時更要嚴謹、肅穆。總之,應當一切聽從父母的,一切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
《孝經》概括了先秦儒家關於孝和忠關係的理論,把「事君盡忠」歸納到孝的範圍內,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子就如同君臣,事親就能事君,「以孝事君則忠」,而「忠可移其君」,這樣忠孝一體。也就是說,孝不僅是家庭成員對家庭必須履行的義務,也是人們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履行的責任。反映了中國社會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宗法家長制與君主制的統一性。
所謂「終於立身」,《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以上所作的事親、忠君,都是為了留名後世,顯耀父母。「不虧其體,不辱其親,可謂全矣」,只有不辱沒父母,才是全孝,所以「孝子」追求最終立身,其一行一動都應從孝敬父母出發,使他們後世顯名。中國人喜歡追溯名人的先世先祖,從這點來講,應該是有道理的。
《孝經》還進一步把孝等級化,提出所謂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對不同等級的人,孝的內涵和要求也不同,只有恪守其位,各盡其道,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才能「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達到先王「以順天下」的目的。其中着重強調的是「天子之孝」,並從而推衍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所謂「以孝治天下」,其實質是使天下都心悅誠服地服從統治者,統治者以孝教化民眾。
在「十三經」中,《孝經》是唯一一部在成書之初就以「經」來命名的。它宣揚孝道,倡導「以孝治天下」,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因此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和尊崇。漢代就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以下,諡號中皆加一個「孝」字。後來,梁武帝、唐玄宗、清順治、雍正等還親自參與對《孝經》的註疏,因此2000多年來,「孝」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評判人德行的標準,在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視頻
《孝經》全文
參考資料
- ↑ 《孝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