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朝元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朝元老》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某中堂[1],故明相也。曾降流寇[2],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3],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 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 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无耻也。”

洪经略南征[4],凯旋。至金陵[5],醮荐阵亡将士[6]。有旧门人谒见[7], 拜已,即呈文艺[8]。洪久厌文事,辞以昏眊[9]。其人云[10]:“但烦坐听, 容某颂达上闻。”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11],乃故明思宗御制祭洪辽阳死 难文也[12]。读毕,大哭而去。

[1]中堂:指宰相。明清即指内阁大学士。详《小猎犬》注。

[2]流寇: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此指李自成、张献忠所领 导的农民起义军。

[3]享堂:供奉祖宗的祠堂。享,祭享。

[4]洪经略:指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 明万历进士。明末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及陕、川、湖军务,镇压农民 起义军。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崇祯十四年(1641),率八总兵、步 骑十三万驰援锦州,与清军会战于松山,兵败被俘,降清,隶属汉军镶黄旗。 顺治二年(l645),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人民抗清斗争。后经略湖广、云南等地,总督军务,镇压大西农民军的抗清斗争;至顺治十六年攻占云南后返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生平详《清史稿》 本传。

[5]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

[6]醮荐:祭悼。醮,祭祀。荐,进献祭品。

[7]旧门人:指洪在明朝为官所取士或幕府中的僚属。门人,食客、门下 客。《战国策·齐策》三:“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成曰:‘臣,郢之登徒也。’”

[8]文艺:此泛指文章。

[9]昏眊:年老眼睛昏花。

[10]其人:此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生”。

[11]抗声:高声。

[12]明思宗:即明崇祯帝朱由检,公元一六二八——公元一六四四年在 位。《烈皇小识》七载,崇祯十四年辛巳,“清兵陷宁锦,总督洪承畴、总 兵祖大寿降。事闻,举朝震动,而承畴谬以殉难闻,恤赠太子太保,荫锦衣 千户,世袭,与祭十六坛。”

翻译

本朝有位中堂,做过明朝的宰相。因为曾投降过流寇,名声很不好。他告老还乡后,盖了一座供奉祖宗的祠堂。祠堂竣工那天,有几个人在里面过夜。天亮后,看见堂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朝元老”,还有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挂上的。大家都觉得奇怪,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测出来说:“上句隐指亡(王)八,下句隐指无耻。”

洪经略奉命南征,凯旋回到南京后,祭悼阵亡的将士。有个过去的门客进见他,参拜完了,要向他呈献一篇文章。洪经略很久以来厌恶文章,便托词老眼昏花,不接受。那人说:“请你只坐着听就行了,容我读给你听。”接着就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章,高声朗读。原来是明朝崇祯皇帝亲笔写的祭祀洪经略战死辽阳,为国殉难的祭文。读完后,大声哭着走了。[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