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子”走了缺只手(汪万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癞子”走了缺只手》是中国当代作家汪万英的散文。
作品欣赏
“癞子”走了缺只手
土家族有句俗语:“癞子在,嫌癞子丑;癞子走了,缺只手。”意思是说,夫妻经年在一起,对方天天帮你洗衣做饭做事,你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嫌弃对方做得不好。有一天对方不在身边了,你才觉得不习惯,像缺少一只手一样艰难和无奈。
先生最近调到县城工作,我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先生调走了,被他惯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我仿佛天塌下来。在泪水中痛苦煎熬了几天才勉强学会了自己煮早餐,中午吃食堂,晚餐煮一锅小米粥吃三天,日子总算一天天糊弄过去了。
然而有一天差点让我崩溃。儿子回来后,我们一起去看望我父母。我本以为有儿子在,先生会像往常一样帮忙做饭。谁知他把我们母子送到父母楼下,说还有许多乡下网点需要激活,时间紧任务重,竟丢下我们开车下乡去了。
父母见到外孙很高兴。儿子拉着外婆的手嘘寒问暖说不完,久违的笑容出现在母亲脸上。
父亲对我说,他做的菜没有作料,我的儿子可能吃不惯,意思是让我来做饭。长这么大,我还从未给父母煮过饭,以前都是先生代劳。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我满口应承。
出门买菜,大脑一片空白。走到菜市场,东看看西瞧瞧,要做什么菜?要买什么菜?心里根本没谱,那种抓起石头打天的无奈和崩溃,让我潸然泪下。
一位买菜的大姐见我在菜市场流眼泪,有点莫名其妙。她看了我一会,似乎懂了什么,就亲切地问:“妹妹,你是要买菜做饭吗?”我点了点头。“你想做什么菜就买什么菜撒。比如,你要炒什么,炖什么,蒸什么,或者做什么汤。”看我一脸茫然,她又说“现在都快12点了,炖是肯定来不及了,你就去买点眉毛肉,买瓶郫县豆瓣,回家炒肉片,再买点蘑菇回去炒泡椒,买把叶子菜,买点豆腐或者血旺回去煮汤。你把肉切片,用水洗一下,捞起来用酱油、料酒腌制……”我感激地冲大姐连连点头说“谢谢”。
我买了一块眉毛肉让卖肉师傅帮忙切成片,买了几朵平菇,几块血旺,一把油麦菜,一瓶豆瓣回家,父亲已将饭蒸好。我按买菜大姐教的方法,炒了一个肉片和泡椒平菇,烧了一个血旺汤。
父母和儿子愉快地吃着我做的菜,似乎很好吃的样子。我尝了一下,肉片勉强可吃,血旺汤还将就,泡椒平菇却咸得张不开嘴。我难过地说:“对不起,太难吃了!”父亲笑着鼓励我:“做饭没什么巧,多做几次就会了。”
朋友知道后打电话指点我,说平菇一般要撕开炒干辣椒,泡椒一般炒香菇比较好吃。“现在你先生不在身边了,简单的饭菜还是要学会。虽然可以吃食堂,但食堂哪有自己做的好吃呢?”朋友语重心长地说。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儿子暂时不能返校,滞留在家按时线上学习、做研究,根本没有时间做饭。先生天天下乡,儿子天天叫外卖。周末我回到县城,按照网上的方法,给儿子做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简单的食品,比如银耳羹,炖鸡汤,炒虾仁等。有一天儿子说想吃牛肉片,我从冰箱拿出几块肉,解冻后却发现是猪肉。我把肉洗净,放到砧板上,拿起菜刀抖抖战战下不了手,几次差点切到手指上。怎么办呢?我在心里埋怨先生:“只有他工作积极,明晓得我不会做饭还天天下乡。”
“把肉拿到馆子加工吧,给点加工费,也许他们会帮忙。”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端着肉和盘子来到一家熟悉的饭馆,此时刚好11点,老板娘娴熟地在灶上翻炒,听我说明来意,满脸笑意地叫我稍等一会。我站在那里等了半小时,客人越来越多,老板娘越来越忙,根本无暇顾及我。在众多食客针尖般的眼神中,我如芒锥刺背,脸臊得通红。“你先忙,我等会再来哈。”我给老板娘打声招呼后落荒而逃。
回家淘米下电饭锅,煮了一个汤菜,炒了一个洋芋片虾仁,一看时间快1点了,心想这次老板娘应该忙得差不多了吧。
来到饭店,顾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我尴尬地杵在那里,招来食客好奇的目光,我手足无措,巴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良久,见老板娘不停地忙,我如热锅上的蚂蚁,走出店外转圈,“再稍等一会哈,马上就好了。”老板娘不时歉意地朝我笑一下。一直等到快两点,客人才逐渐稀疏,老板娘熟练地帮我切肉,炒了一个鱼香肉丝和青椒肉丝。
我用保鲜膜盖好端回来,家里的炒虾仁和汤菜已经冰冷,赶紧用微波炉加热,勉强开饭。收拾完碗筷快三点。想着来回奔波,想着客人的白眼,心酸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
“妈妈,早晓得煮饭让您这么为难这么辛苦,我就点外卖好了。”儿子心疼地对我说。
“你回来了妈妈很高兴呀。但是做饭确实不是妈妈喜欢和擅长的。你爸爸明知道我不会做饭还去下乡……”我抱怨道。
“妈妈您的想法不对,爸爸忙工作是好事呀,我们要积极支持他。今后老爸下乡,您就不要做饭了,我们点外卖或者到外面吃就行了。”儿子拍拍我的肩膀柔声开导我。
结婚30年,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本以为可以这样相伴到老。现在先生调走了,才晓得一个人独处的艰难和无奈,真的是“癞子”走了缺只手呀。
夫妻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决定和生活方式,不强求,不抱怨,努力提高自己,让对方过得快乐,这才是夫妻相处的最好模式吧。 [1]
作者简介
汪万英,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