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嘉峪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 】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 (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关城从始建至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属于酒泉(古肃州)所辖。嘉峪关城地处东经98°l3'l0.8"~98°12'56.2",北纬39°48'0l.4"~39°48'14.6"。其南有祁连山及其支脉嘉峪山(现称文殊山),北有黑山和后墩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仅8公里,如肃州盆地的盆口 ,被称为“河西咽喉”、“酒泉门户”、“边睡锁钥”、“长城主宰”,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
嘉峪关城以内城为主, 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关城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关城则是由内城、 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00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面阔三间,周围有廊,三层,歇山顶,高1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寨外风光尽收眼底。
嘉峪关雄踞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既是我国古代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塞,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冲要。这是一条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政治交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陆路交通,这是一条最长、最壮观的中西交往的交通线路,这是一条最古老、最辉煌的人类“文化运河”。因其主要以丝绸贸易为主,故以“丝绸之路”名之,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 也是古代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在联系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中西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
南望祁连,雪山嵯峨万仞;北通沙漠,紫塞延袤千里;西连戈壁,苍茫廖廓无限;东邻酒泉,绿洲阡陌纵横。走廊嘉峪,神奇雄关。开天辟地,沧海桑田。长城丝路,璧合珠联。历史悠久,千古流传。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走廊南北最宽处15公里,最窄处仅 8公里,既是南北山系拱合的最狭窄处,也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嘉峪关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素有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 雄美的美名 ,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是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处于河西走廊的嘉峪关与丝绸之路相伴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嘉峪关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通过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嘉峪关地处戈壁腹地,平均海拔局度在1600米以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为13.3%。嘉峪关的气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其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而强烈,风多而大且温差大,属长日照区。每年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日平均气温在20.3℃--21.6℃之间,最高气温达38.7℃,昼夜温差较大,日温差最大达29℃。无霜期年平均130天左右,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常年干早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5毫米左右,而日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
历史上有九眼泉才有嘉峪关。据记载:“峪泉乃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有此涌泉,不唯民资以生,且又沃田数顷,盖磨其上,天所以惠边民,真佳景也”。据康熙初年所撰的《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该段记载中所指的“水”即现在所说的九眼泉。从历史资料所传递的信息分析,“泉”的存在与“关”的诞生具有因果关系。“九眼泉”旁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一个屯军养马、戍边防患的好地方。这充分证明嘉峪关城从选址、修筑都和“九眼泉”有着很大的关系。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分三路远征漠北,其中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 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今河西走廊地区)至兰州,先趋西凉(今武威市)、永昌,遂兵进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随后,挥师进瓜、沙二州(今甘肃敦煌、瓜州) ,败元兵,至此,冯胜下河西,甘肃皆平。十一月明置甘肃卫于甘州, 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今永登县),统河西诸卫。是年,冯胜由瓜、沙回肃州,相度地形,以为肃州西70里(实为26公里)的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这里地势险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南北相趾最宽处30 里,最窄处16里,势如酒泉盆地之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冯胜决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余脉、九眼泉岗源上依关筑城,扼控咽喉。当年7月开始筹备兴建,于次年筑成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余、宽厚丈余的有关无楼的土城,结束了嘉峪关有关无城的历史,从此,由此并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边的起端,并以此为前哨作为联络和控扼西域的要塞。
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95年) ,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城楼, 也就是说, 嘉峪关城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 史书上记载说 “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 望之四达”,又过了11年,也就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楼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城两翼修筑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问、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早在冯胜建嘉山谷关前约一千多年前,此地就另有一关存在,它就是因“石峡天险”而设置的石关。石关,位于嘉峪关西北7.5公里处。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云:“石关儿口,嘉峪关西北,去城(指肃州城)七十五里”。这里有一条长约l0公里的峡谷,南有玉石山(又称碧玉山) ,北有洞庭山(又称黑山) ,两山对峙,峡谷最宽处不过200米,最窄处只有30余米,两面石壁耸立,陡不可攀。峡之西口,南北山崖,端直壁立,形如巨大的石门,号称“石险天险。这里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峡内有山泉,是这一带唯一的水源补给地,古代行旅过此地,都要到这里打尖歇脚。补充饮水。峡外红柳沟、打草滩、黑山湖一带,“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绝佳的天然牧场。
石关峡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隘,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汉代曾在此设“玉石障”,以资保卫。障城塞垣遗址今已不存。唐末至五代又将玉门关东移此峡, 称石关为 “玉门关”,置军戍守。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 在此设石关儿营,驻兵设防,把守隘口要路。«甘肃军政志»云:“先年在今黑山湖附近石关峡口曾建有石关儿营一座,驻兵把守山口要路”。石关儿营现只存残墙断壁两截,一截长12米,墙高2 米,最高的一段高7.5米, 为石片夹沙垒筑。 另一截堡墙紧靠山崖,长3米,高70厘米,厚40厘米。自从有了嘉峪关城这座明王朝西部地区的军事重镇后,石关就成了嘉峪关的前哨阵地。
清末以来,随着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民族矛盾的缓和,嘉峪两关的“把守边关”、“固守关城”的军事防卫作用逐渐失去,使它逐渐成为贸易往来的关口。
今天的嘉峪关是甘肃省的省辖市,是依托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兴起的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城市。辖域分布于酒泉盆地西沿的祁连山北、合黎山南、讨赖河中游,兰新铁路、312国道和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清(清水)嘉(嘉峪关)段横贯境内, 民航可直通兰州、敦煌、西安、成都、乌鲁木齐、上海和北京。东接河西重镇酒泉市,距省会兰州758 千米,西连石油城玉门市,南与肃南裕固族白治县为界,北与金塔县接壤。历史上无郡县设置,1965年设市,1971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935平方千米,市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千米,建成面积87平方千米。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3.18万人,全市生产总值达183.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8.8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4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65元,位居甘肃省前列。
嘉峪关城及周边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二十多年的精心修复和开发,嘉峪关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附近山川田土,人文活动,遗迹遗物,蕴藏丰富,黑山石刻岩画、魏晋墓壁砖画、长城第一墩文物景区、悬臂长城、石关峡长城以及嘉峪关城和周边长城、 文物、 古迹都有待进一步发掘、保护、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些都是嘉峪关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
清末以后, 嘉峪关古建筑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 民国年间,关楼遭受驻军严重破坏而倾圮,衰微破败的东、西二楼亦在风雨中摇揺欲坠,到l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已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护文物、开发旅游事业更是作为嘉峪关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嘉峪关市政府先后通过民间集资、个人捐款、政府投资、争取国拨省补资金、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重修了嘉峪关楼,对关城墙体夯实加固,对城楼进行彩绘、对长城进行维修,使这些文物古迹焕发青春,大放异彩!
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八达岭长城时曾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 ……抵达长城时, 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
悠悠岁月 ,嘉峪关记载了历史的兴衰,书写了民族的辉煌。如今,经过精心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一座古老的关口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却顾往来径,苍茫横翠微。盛世修志,读史明志 ,嘉峪关的历史是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的历史,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