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殷,异体字: 殷,拼音yīn,注音一ㄣ,部首心部,部外笔画10画,总笔画14画,五笔RVNN,仓颉HEP,郑码PDQW,四角27334,结构上下,电码1963,统一码6147,笔顺ノノフ一一フノフフ丶丶フ丶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殷

拼音; yān;yīn,yǐn

出自; 《诗·小雅·正月》

举例; 殷勤,殷其雷,殷岩穴(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音字母; ㄧㄣ,ㄧㄢ,ㄧㄣˇ

部首; 殳

异体字; 慇*、磤、𣪞

平水韵; 上平十五删,上平十二文、上平十一真,上声十二吻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殷yīn(一ㄣ)

1、同"殷"。

UNICODE

殷字UNICODE编码U+6147,10进制: 24903,UTF-32: 00006147,UTF-8: E6 85 87。

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careful, anxious, attentive

详细解释

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右图)中有一个“身”字或反写的“身”字(㐆,读作yǐn),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上面一横,像一双手。还有一个“又”字,拿着小棒或小槌之类的东西(殳,读作shū)。这一构型引起了较多争议。以下是较为主流的说法:

观点一:殷左边的“㐆”有身体转过来的意思。右边的“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在这表示随身所带的跳舞时使用的道具。整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转过身来既跳舞,又击打乐器,表示音乐很响,场面热烈。本意指盛大。

观点二:右部的“殳”是一人持针之形。“殷”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情深重。“殷”的本义为腹大病重,引申为大、盛大。《广雅·释诂》:“殷,大也。”也有的学者认为古文的“殷”字即是后之“医”字的初文,它反映了人类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就是针刺,即后来的针灸。

观点三: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而“殷”的古文字形的左边恰恰是一个反“身”字,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其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棍子,即“殳”(攴)字,表示奴役。其意思是:一个失去贵族身份的人,也就是受奴役的人。

此字发展至金文(图1-3),字形基本沿袭甲骨文,小篆(图4)时左边的人身之下又增加了一条腿,右边已发生了伪变,看不出手执器之形了。隶书(图5)、楷书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

“殷”的异体字“慇”是“殷”的后起分化字。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心,从殷,殷亦声。本义为忧痛。又用为殷实、富足之义。现代汉字整理时,“慇”作为“殷”的异体字被淘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殷【卯集上】【心部】康熙笔画:14画部外笔画:10画

《唐韵》《集韵》《韵会》於巾切《正韵》伊眞切,音殷。《说文》痛也。从心殷声。《诗·小雅》忧心殷殷。

又殷勤,委曲也。亦作殷勤。

又《集韵》倚谨切。与㥯懚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殷【卷十】【心部】

痛也。从心殷声。於巾切

说文解字注

(殷)痛也。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传曰。隐、痛也。此谓隐卽殷之叚借。痛忧犹重忧也。桑柔。忧心殷殷。释训。殷殷、忧也。谓忧之切者也。凡经传隐训痛者、皆柏舟诗之例。从心。殷声。於巾切。古音在十三部。樊光於谨反。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n1 hin2 [梅县腔] jin1 [陆丰腔] jin1 [客英字典] jin1 [宝安腔] jin1 [客语拼音字汇] kin3 y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hin2[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