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恩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恩壽

楊恩壽[清](1835-1891),字鶴儔,名坦園,號蓬海、朋海、頡父,別署蓬道人,湖南長沙人。清代晚期著名詩人、書畫理論家、戲曲家及戲曲理論家。

介紹

清代晚期著名詩人、書畫理論家、戲曲家及戲曲理論家。他17歲始應童試,21歲中秀才,25歲得優貢。37歲中舉。曾任湖北鹽運使,湖北候補知府,以候補知府充湖北護貢使。與湖南著名士人郭嵩燾王先謙王闓運及湘軍著名人物曾國荃李元度等人交往密切。 楊恩壽一生著述頗富,有《坦園叢書》等14種作品問世,代表作《詞餘叢話》及《續詞餘叢話》被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此外,尚有未刊印的十冊內容豐富的《坦園日記》存世,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清同治年間長沙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況,對研究當時湖南地方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社會史和文化史價值。[1]

著作

著有《眼福篇》十四卷。收錄古芬閣書畫題跋及楊氏書畫理論。又工作曲,著有《姽嫿封》、《桂枝香》、《麻灘驛》、《再來人》、《桃花源》、《理靈坡》等傳奇,《曲錄》總名《坦園》六種,王先謙為之序。又有《詞餘叢話》六卷,《曲錄》、《坦園詞餘》一卷,並傳於世。戲曲論著有《詞餘叢話》、《續詞餘叢話》,內容分為《原律》、《原文》、《原事》3卷 。《原律》着重探討戲曲音律聲韻;《原文》多系選錄優秀曲文,間附以作家評述;《原事》則是關於戲曲劇作本事和扮演情況的考述。楊恩壽的論劇主旨,強調內容「垂世立教」,偏重以詩詞律曲,忽視舞台演出。所載清代中葉以後的戲曲史料,有一定參考價值。

楊恩壽墓

楊恩壽墓位於湖南長沙市雨花區石馬鋪後山上,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91),占地面積10平方米。該墓為花崗岩結構,分別由墓冢、墓圍、墓碑、前坪等部分組成,造形古樸莊重。主碑豎書「詩人楊坦園墓」,左右次碑分別刊刻了子孫題寫的墓志銘記及其遺詩一首。長沙市已將墓地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參考文獻

  1. 楊恩壽. [2010-01-11].